“守拙求真——陈濯非作品展”7月9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展。此次共展出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陈濯非新近创作的40余幅作品,涵盖人物、花鸟等不同类型,呈现艺术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日前,记者独家专访陈濯非,他表示,艺术无涯,他将继续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工笔画的现代表达。
陈濯非

陈濯非,河南开封人,出生于1978年,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8年7月获得中国画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2008年,其作品«岜沙笙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并获优秀奖(最高奖);2010年,作品《踩芦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线描艺术大展》;2013年,作品《午夜小憩》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2015年,《电工小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首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归舟后 》43X23 2018年 纸本水墨
作为近年来深圳青年艺术家中成绩突出的艺术家之一,陈濯非扎根传统,专注工笔画创作。他从传统中吸取了丰富营养之后,致力于个人风格的探索,选择用较为现代的表现手段从事中国画创作,默默地走创造和自我完善的探索之路。
陈濯非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渐行功夫由技入道,在细致的绘制过程中将情感融入对象与画面,以细致入微的表现建构超越形式语言的精神空间,营造出一个镌刻着工匠精神的艺术世界。
《春风初动 》26X24 2018年 纸本水墨
工笔画发展至当下,在承接传统文脉、对接当代艺术、切入现实生活、引领审美时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追求。在陈濯非看来,直到今天,工笔画在文化视觉度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传统特色,比如色彩处理上讲究“色薄意厚”,在选景取势上追求意境的表达等。另一方面,当代工笔画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当代工笔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色彩、造型,为更好地切入现实生活、表现艺术本体的生命进程和内生的情感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山海经之都市》 2015年 90X110 绢本设色
陈濯非认为,一方面,中国审美文化的核心是意境,当代工笔画创作重视意境,这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工笔人物画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优秀艺术样式,具备应时顺势的可塑性与生长力。可以从材料、题材等方面对工笔人物画进行多元的探索。
从花鸟到人物,陈濯非以严谨的态度,深耕艺术天地。尤其是近年来,他更专注通过工笔人物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感怀和理解。他厚积薄发,不断突破。用独特的绘画语言,不断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而时代的发展促使工笔画不断求新求变,为工笔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陈濯非《缝衣老人》2019 纸本设色2 110X149
在近年来的创作中,陈濯非对工笔人物画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包括画面构图、选择以岩彩的材料、加强对白描人物的驾驭能力等,不断开拓艺术新境界,尤其在工笔白描、工笔重彩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陈濯非更为注重对工笔媒材的研究与探索,以及表现手法的跨界融合,拓展了工笔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其工笔画的形式语言具有较强的现代感。
正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陈俊宇所言,陈濯非作品的最大特点是以现代意味的表现手法去实现传统工笔画在现代情景中的发挥。“他更注重个人趣味的表达,强调在绘画中以呈现个体独特的感性形态为内涵,因而作品中洋溢着感性和质朴。”
“尽精微而致广大”是当下工笔画最珍贵的精神内涵,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精神在工笔画上的折射。陈濯非认为,深入生活的深度决定艺术表现的力度。情感投注得越浓,对现实的关切越真,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越强。
观众看展
如何在追求“工”的境界中以“笔”传“意”,把握好传统的工笔和现当代人文精神和绘画语言的关系,陈濯非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坐标,给出自己的答案。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28日,市民可免费观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