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登上宝安讲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典 通讯员 文甜甜 邓亚明 文/图
2024-06-24 08:42

宝安日报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唯一一份县市区域报

摘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于2022年在宝安首创,是宝安区委宣传部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

考古研究发现证明,广东并非“炎荒万里”,而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之中极为璀璨的一颗。6月2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登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分享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地上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成果,以鲜活的考古发现勾勒出岭南文明进程的脉络与步迹,并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等课题进行了探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一期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一期讲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于2022年在宝安首创,是宝安区委宣传部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目前,系列讲座已经邀请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内的11位专家,分享考古学最新发现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曹劲在讲座中介绍,文物考古跟当下的社会紧密相连,广东正通过依托遗址建立的优质博物馆、活化利用的遗址等,让考古从学术走向科普,加深民众对历史考古以及文化遗产的认识。

例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刚开发时周围是荒山野岭,如今因为博物馆的建设,周围有了酒店和住宅区,一年四季都是旅游旺季。

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广州东山柏园也是一个优秀的活化案例。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人文学科研究机构,许多民国时期享誉国际的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取得开创性的成就。201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刚被发现时,是一处破败的大杂院,但经过修缮和保护利用,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建立起小型的图书馆,还举办了讲述相关历史的展览,成为所在街区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空间。

还有曾经被闲置的百年客家围屋古村落,由专业机构和政府合作开展修缮工作,在严格保留文物建筑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了修缮。文物建筑成为了“一房难求”的特色民宿。这样的优秀案例还有很多,发挥考古在满足文化产品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积极作用,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典 通讯员 文甜甜 邓亚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