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宝安开讲,揭秘南粤大地历史图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邓亚明 龚露露 文/图
2024-06-23 09:2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从考古的“望远镜”,看见岭南文明绚烂图景。

6月22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来到深圳宝安,登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分享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来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地上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成果,以鲜活的考古发现勾勒出岭南文明进程的脉络与步迹,描绘波澜壮阔的古代广东历史图景。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多是不起眼的石块,却记录着遥远蛮荒的远古时代,更能改写人类‘童年’的历史。”从“马坝人”的发现,到磨刀山遗址、青塘遗址、岩山寨遗址,再到横岭山墓地、 三官坑窑址,曹劲用一个个鲜活的考古发现,展现过去30多年来,广东考古人对南粤大地历史图卷的“修复”成果。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环,拥有辉煌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2023年,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启动,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实施时间为2023年至2035年,旨在更好廓清中华文明中岭南历史地位以及独特历史发展脉络。

“地下”考古成果硕果累累的同时,广东考古人还“点亮”了水下考古的“技能树”。曹劲介绍,以“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石燕岩采石遗址的发掘为代表,广东以科技引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水下发掘保护、整体打捞、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石燕岩采石场遗址是最早开采于宋代、大规模开采于明清时期,因意外被地下湖水淹没而完整留存下来的采石场。对该遗址的调查与测绘是我国首个洞室水下考古调查测绘项目,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崭新的技术经验。2019年,该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测绘地理信息、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丹霞山文化遗产考古调查等项目中,推动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高效管理和广泛传播。

2022年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广东的文保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讲座上,曹劲还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等课题进行了探讨。

曹劲介绍,广东正通过依托遗址建立的优质博物馆、活化利用的遗址等,让考古从学术走向科普,加深民众对历史考古以及文化遗产的认识。例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广州东山柏园,由百年客家围屋古村落改建而成、“一房难求”的特色民宿等等,发挥考古在满足文化产品需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积极作用。

本次讲座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一期讲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于2022年在宝安首创,是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与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目前,系列讲座已经邀请包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内的11位专家,分享考古学最新发现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邓亚明 龚露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