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却放松不下来?“同款”考生看过来,专家给出这些“心”建议

读特新闻记者 谢婧
2024-06-10 19:17
收录于专题:聚焦2024年高考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高考后考生如何缓解对分数的担忧、面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家长如何有效陪伴、如何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目标…… 专家给出考后“心”建议

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对于大多考生和家长而言,也迎来了不同心理状态的调整期。深圳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程琪雅告诉读特新闻记者,高考结束后至放榜前一天是缓冲期,家长和考生可以将情绪转化为行动。

考后根本放松不下来?把情绪转为行动

“没有开心和兴奋,三年的备考压力让我身心俱疲,结束了只想睡觉,但是转念想到分数还没出,根本放松不下来。”结束高考后,广东的考生小黄告诉读特新闻记者。

实际上,与小黄“同款精神状态”的考生并不在少数。读特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考生分享了高考结束后,情绪从高度紧张转换到突然松弛的“不适感”。与此同时,等待放榜、报考志愿等一系列待解决的“人生大事”将陆续到来,不少考生表示精神压力并未减轻,反而开始了另一种焦虑。

考生有考生的焦虑,父母也有父母的焦虑。

一位广东考生家长周女士告诉读特新闻记者,高考期间,自己在女儿考场外守足三天,“女儿说不紧张,我倒是挺紧张。”高考结束后,周女士又开始担忧起女儿的分数、怎么填报志愿等问题。

对于考生与家长在考后担忧、焦虑的情况,程琪雅认为,这些情绪是在表达“不知道怎么办”,当考生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时候,正是解决问题的好节点。“情绪本身并无好坏,而化解焦虑的方法,是落地下来找应对,这是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陪伴的。”程琪雅表示,觉察到情绪后,家长与孩子可以一同去找背后的原因,从情绪转化到行动层面,才能管理焦虑,解决现实问题。

“在成绩出来之前,我们需要去梳理清楚可以走的路。”程琪雅建议,放榜前是一个缓冲期,考生可以借此期间去梳理人生的可能性,“从最好的结果如被录取到最心仪的高校,到最坏的结果如落榜,都需要考虑清楚,每一种情况发生后我们有什么应对方法。这样成绩出来,无论什么结果,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慌。”

聆听、陪伴、探讨未来 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在程琪雅看来,高考后面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起伏,父母应该从生活层面与心理层面做好陪伴者的角色,尤其是深度的心灵沟通,去了解孩子未来想做什么。“作为有经验的家长,陪伴的智慧是聆听孩子的想法,并且引导和陪伴他们充实假期,探索未来。”

程琪雅认为,多数孩子已经是成年人,有了对自己未来的打算或想法,因此,父母可以围绕孩子“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未来想怎么走”一起探讨。“无论孩子现在想规划未来,或是休息放松吃吃喝喝,或者没有想法,父母都应该聆听他们,去分享自己当时的人生经验,再一起想办法。”

程琪雅回忆,每年高考的结束,都会有父母与考生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对考生而言,最常见的问题是对未来的担忧、逃避和迷茫,部分人会出现失眠等较为严重的生理状况;而对家长而言,往往是难以处理紧张亲子关系。在她看来,高考是三年高中的结束,同时是未来新学习生活的开启,毫无疑问,它是重要的人生节点,但同时它也只是人生长河里边的一个节点。“考生处在新的里程,新的起点上,遇到任何新问题有心理阻碍是正常的。”她认为,父母此时应该引导孩子厘清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从而跳出情绪局限的层面。“但是,如果情绪问题已经影响到生活,比方说出现长期失眠、肠胃不适等生理状况,那么就应该及时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谢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