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哥哥上小学的时候,经常6点多就要起床了;现在妹妹上小学了,每天可以睡到7点半,足足多睡了一个小时,作业都能在学校完成,书包也轻了不少。”家住龙岗的缪女士坦言,“双减”要求“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各项政策带来的教育环境改变,在两个孩子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迄今三年,同缪女士一样感受到“双减”变化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三年时间里,“双减”到底“减”了什么?又“加”了哪些“佐料”?
5月16日下午,龙岗区“政府开放日”(教育专场)活动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教育专家、市民代表一行,实地体验“双减”实施三周年以来的变化和成效,并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以多元手段实现作业“减量提质”
根据“双减”要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怎样才能让作业“减量不减质”、有趣更有效?深圳中小学的确下了一番真功夫。完善作业管理、优化分层作业、作业设计纳入教研、推动作业创新、搭建作业展示平台,深圳市教科院还以“优秀作业典型案例”评选等系列工作,推动“双减”作业在全市落地生根。
六约学校数学科组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结合生活实际布置动手操作整理及亲子互动游戏;坪地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以“关注核心素养,践行文化育人”为主题,鼓励学生制作阅读手册及阅读卡,开展阅读分享;云和学校开展“云和美好少年”评选,打造击剑、无人机等83门社团课程;扬美实验学校“宜成长银行”与评价体系挂钩……多元化的作业创新与评价改革,正引领孩子们走出“刷题式”比拼的怪圈儿。
与此同时,2024年深圳全面启动“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之“课间10分钟”微运动的兴起,掀起“双减”的又一轮新浪潮。天誉实验学校以体育课、社团课交叉的形式,覆盖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操等多个项目,组织跨学科融合教学,让体育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盛平小学六(1)班史远航同学的课间“炫舞”引来学弟们的挑战;龙外集团云和学校动感十足的室内操让学生获得充分舒展……
“校家社”协同育人集聚优质资源
代表一行先后参观了上外附属龙岗学校的海川坊、航天航模科普基地、科创中心、车模馆、木工坊等特色场馆,观摩了课后延时服务的特色社团,如舞蹈队、合唱团、京剧、武术、麒麟、国画、模拟联合国等……学校特色“扬帆”课程体系下的100余门社团课程给孩子们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也让代表们忍不住频频点赞。
“我们认为‘双减’的核心是‘减’,学校坚持精准施策,从源头上减少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效率,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难度,增加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业。”
采访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校长于鸿燕提出,我们还提出“双减”的核心也是“增”,学校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双减三年来,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学校成果不断,文化体系实现了迭代、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各级各类业绩成果呈井喷态势。
于鸿燕感触最深的是,双减以来,从家长学校到社区共建,从“家校智航中心”应运而生到学校“车模馆”成立,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到来自社区的“白眉拳麒麟舞社团”开设,从“名师送教到社区”到社区图书馆、共享花园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共建系列项目启动等,资源共享让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优质的发展空间。
综合整治让校外培训“改弦更张”
深圳市金翅膀教育集团创始人李泽红介绍,“双减”政策实施后,培训中心主动转型升级,严格加强内部管理,同时高度重视教学品质,把培训机构真正办成了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作为“双减”的成效之一,近年来,深圳大力整治校外补课,校外培训市场“虚火”明显下降,过度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龙岗区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该区原有审批或备案的校外培训机构96家,已100%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并加强了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实现“课程上架、买课、预收费、消课、资金划拨”全流程监管,监管资金数额最高达320余万元。
得了“闲”的孩子们被引领着,走进三点半课堂、多彩社团、课后延时服务,在这里找到了兴趣、爱好和提升综合素养的“乐土”。记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龙岗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计开设6411个特色社团,德育体验、心理疏导、劳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全面融入课后服务,参与课后服务的师生达36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93.3%。同期的调查问卷也显示,89%的学生反馈“双减”后作业负担有所减轻、75%认为负担明显减轻,95%的学生认为在校课余活动显著丰富和改善。
全社会教育观念转变“任重道远”
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年,3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5月印发“五项管理”、7月出台“双减”政策、10月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
龙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减”是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际举措,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三年来,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欢迎,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但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采访中,作为专家代表,龙岗区教科院初中教研部副部长梁宏鑫也提出,“双减”是一次系统工程,一则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二则是要实现教育公平,降低资本对教育的捆绑。国家接连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涵盖了“教育观念、教育体系、育人方式、教育评价、家校协同”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就是在以行为影响观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转变教育风气。其中,“五项管理”对中小学生的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它既是“双减”工作的具体抓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双减”减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提高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高阶思维上,这些能力并非显性的、即时性的,但最终会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并需要时间去证明。
(学校供图)
编辑 王雯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