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首个国家级优势专科诞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刘婷婷 何逸瑶 文/图
04-24 09: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4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名单,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肝病科成为国家优势专科建设单位,是龙岗建区以来首个国家级优势专科,中医药事业再迈新台阶。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肝病科坚持“救急救重”重点攻坚,科室引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治未病与体质调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两大院士团队,形成专科基于“虚-毒-瘀”治疗慢性肝病的理论体系,近3年获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36项,发表期刊论文51篇,SCI 22篇。

名医引领

救急救重为生命奔跑

北中医深圳医院肝病科在王琦院士、唐祖宣国医大师的“辨体-辨证-辨病”三辨诊疗模式和“温阳、化瘀”疗法基础上,结合肝病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专科基于“虚-毒-瘀”治疗慢性肝病的理论体系,成为华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肝病专科之一。

以名医为引航,肝病科学科带头人胡世平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医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南粤最美中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

主张“燮理阴阳为纲,扶阳为本”学术思想,胡世平教授提出“虚-毒-瘀”理论模式治疗慢性肝病,创肝病临证“三步曲”:扶阳运枢启开阖;推陈致新化生机;培元扶正固根本。同时,重视“中州”理论为先,肝脾理论、气血辨证相结合,总结“治肝五法--扶肝阳、顺肝性、运肝枢、降肝浊、育肝阴”、“疏肝和胃化瘀血、理肝开肺通三焦、清营泄热泻肝毒”等临床经验,挽救众多急危重症患者。

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肝病科人才梯队结构持续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87.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6.96%,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5人等。科室培养广东省名中医1名、深圳中医药领军人才1名、深圳市医疗医技特聘岗位人才1名、龙岗区优秀中医1名、龙岗区优秀人才5名。

坚持“救急救重”“应救尽救”原则,肝病科科室CD型住院病历占比92%以上,成为多个重量级专委会的主委挂靠单位,其中包括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代谢病分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肝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疾病预防(治未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传染病(肝病)专业委员会等。

携手院士团队

中医焕发时代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中医深圳医院肝病科携手院士团队提升实力。

继承和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院士学术思想,利用体质学理论,肝病科确定了体质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研究方向。在临床注重肝脏是“哑巴”器官,病变过程中更强调未病先防的原理,通过体质辨识并调理干预,以进行预防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目的。

与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士团队合作,大刀阔斧推动多学科融合,医院建成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北中医深圳医院将肝病科、肝胆外科、肿瘤科、影像科、超声科及介入科资源相结合,对慢性肝胆疾病、肝胆肿瘤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开创中西结合、内外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的“三结合”整合诊疗模式,实现患者全流程、全周期的一站式管理。

基于中医理论,创建中西医结合肠道微生态诊疗门诊,北中医深圳医院肝病科创新性提出“从肠治肝”新理念,将中医药调节肠菌优势与肠菌移植技术结合,并独创调节肠菌的“涤肠汤”和“固菌方”,取得临床疗效。当前,肝病科实验室获“龙岗区重点实验室”称号,设置标准化肠菌制备实验室已实现肠菌采集、制备、移植的全流程诊疗能力。

基于专科学术理论体系和多年临床积累,北中医深圳医院肝病科还探索形成了益肝化瘀方、正肝方、正肝化瘀方、降酶方等系列名中医经验方剂。其中,益肝化瘀方已获批院内制剂,广泛运用于晚期肝病、肝硬化、肝癌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正肝方等方剂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获国自然、省市基金等多项资助,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前,肝病科科研团队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各1间,院级名医传承工作室4间,有肠道微生态实验室1间,成功备案专科药物GCP资质,获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36项,发表期刊论文51篇,其中SCI 22篇,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13项。

以“创新”固“守正”,接下来北中医深圳医院将持续加强优质专科建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创新发展联盟内打造中医优势专科集群,朝着华南中医名院的建设方向快速前进。

编辑 刘春雨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琦 通讯员 刘婷婷 何逸瑶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