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编到“包工头”,他带领深圳晚报策展团队干到营收3000万 | 全媒实战家
全媒体探索微信公众号
04-15 10:50

谢泰春,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设计工作)、深圳晚报创意策展中心主任,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国际新闻设计协会)会员。参与创作了众多省市级报纸、书籍、新媒体产品与展览项目,曾获得中国晚报优秀版面一等奖、设计之都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创意奖、深圳新闻奖等奖项。

2024年1月1日,深圳晚报迎来创刊30周年。作为一名入职晚报12年的媒体人,我也从青涩跨过而立,随晚报新业务一同成长、成熟。过去很多年,我是夜班的头版美编,在编辑部“勾勒”一纸风行的故事。随着报社的转型创新,我告别新闻纸,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将城市作为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续写着新闻理想。现在,我是深圳晚报的“包工头”,闯入公共文化空间的新赛道,在工地上探索着空间传媒的创新应用。

倍速学习,不做转型的旁观者

美术编辑是一个垂直小众的职业,自大学毕业后入职杂志社做美术编辑兼摄影记者开始,到加入深圳晚报成为专职美术编辑,我从新闻版、图片版、文娱体育版、图表版一步步做到头版,拿新闻奖、加入职业协会,一直与铅字做伴并自得其乐。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命题围绕“转型”“融合”“创新”三个关键词展开,基于互联网衍生出的图表新闻、长图、H5、动态海报、九宫格海报、一镜到底等新媒体产品与手段不断更新迭代并各自风行。“版面设计”这个词似乎离报社的中心工作越来越远。

作为国内首家试点采编全流程电脑化的媒体,深圳晚报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与时不我待的转型步伐,督促着每一名员工都不能做转型的旁观者。

面对新闻纸以外的介质如何设计这个问题,我尝试着改变思维,努力追赶流行风潮,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报社领导的鼓励下,深圳晚报的一众美术编辑除了夜以继日地在方正飞腾中排布网格外,还以倍速学习的心态接触新知识。在网上搜罗教程,到大厂参观学习,如同学生时代啃大部头一般研究新产品新技术,时间轴、序列帧、SVG、切图……伴随着第一个H5、第一个小程序、第一个嵌套服务平台的面世,我也从美术编辑转变为新媒体设计师,与新成立的新媒体设计小组一道追踪潮流热点、研发各类新媒体产品,屏幕上跃动的像素成为我的新伙伴。

在人民日报、网易新闻等头部机构媒体与商业平台陆续刷新图表、H5新闻产品新高度的背景下,我和团队也陆续推出了《一只化身孤岛的鲸》《震撼!深圳惊现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筑圳文明”小游戏》《我们的节日系列》《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创意传媒产品,获得各类新闻、广告界奖项,甚至成为“友商”的内部培训教材,由此派生出的大量定制化产品也取得了不俗的营收成绩。

在新媒体之外的传统传播领域,我也尝试着突破旧有的宣传思维。在2017年的“深圳创建文明城市”系列宣传策划项目中,我们大胆地顺应流行趋势,创作了一批高饱和非写实风格插画海报,与以往直白地使用实景照片搭配简单文字的传统海报彻底区分开,为主流价值观宣传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系,彻底刷新了传统政务宣传的风貌。

配色清新的海报遍布深圳的地铁、公交、户外大屏、建筑围挡,成为一段时间内深圳城市风貌的“主视觉”,我们还将这批海报向各界“开源”,将设计源文件提供给各使用单位与公司。因为视觉的独特性,这批海报被争相“魔改”,衍生出一大批二次创作作品,甚至在周边城市也有出现。

这一突破传统政务宣传视觉惯性的做法获得众多机构跟进,成为我们的长期重点业务。

内容为本,拓宽传媒语境边界

随着深圳晚报设计能力不断得到各界肯定,越来越多新媒体设计以外的业务纷至沓来。此时的“我”,已经成为“我们”。

2019年,深圳晚报正式组建创意设计中心,我与团队一同走上拓宽设计业务边界的征程。我们不拘泥于机构媒体的身份,陆续引进一批经验丰富且具备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与项目管理人才,承接了各类企事业单位的VI、文创、插画、IP设计等创意设计业务。其中,VI设计业务完全对标市场化设计规范,从品牌LOGO、标准字体、辅助图形,到视觉规范、传播规范、线下物料全方位覆盖。文创、IP等业务形态也以此为标准,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的项目管理与产品交付体系。

在市场中,我们以机构媒体的身份与市场化设计机构同台比拼,核心竞争力在于优秀的创意与文化洞察力。以2020年度“深圳公园文化季”的“2020年度十佳自然教育志愿者”奖牌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带有强烈公益性质的荣誉称号,用以表彰该年度为深圳自然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主办单位最初希望我们为此定制一批传统风格的金属奖杯,以突出荣誉的厚重感。我深度了解了志愿者为自然教育所做的工作,尝试理解他们无私奉献的初心,在与主办单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后,提出给志愿者们送上一份带有温度的纪念。

在主办单位的协调下,我带队前往鲜为人知的深圳市绿化处树枝粉碎场。这里保存着每年台风过后折断的树木,等待粉碎回收。幸运的是,粉碎厂仍保留着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刮倒的大树,由于树干庞大,暂未处理。我们挑选了一根粗壮的树干,送到红木加工厂切割成适当尺寸的小料,根据小料进行排版设计,雕刻上志愿者的名字,得到了一批代表深圳生态环境切片的原生态奖牌。奖牌上不仅保留着树皮,还有虫眼、龟裂等痕迹,这些本来等待粉碎的树木由此得以“重生”,继续承载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自然教育志愿者们一起,与自然交流,任岁月洗礼。“我收到过很多奖牌,但这一次如此特殊又饱含深意。”一位获奖者说,自己拿到奖牌后第一时间晒出来与朋友分享,获得一致好评。

通过这件小事,我深刻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它厚重而温暖,可以激人奋进,可以抚慰人心,让我有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不竭动力。

随着深圳晚报综合文化服务的不断深化,我陆续加入到各类不同于以往视觉设计范畴的工作中。这其中,“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的展陈设计工作,成为深圳晚报系统化学习策展标准,切入策展、公共文化空间业务的原点。对该项目的参与,让我第一次系统性地了解到了各类展览设计规范,如视线标高、展线排布、交互展项、数字内容等。

凭着年轻团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大家抱着“展览就是将平面设计扩展到空间中的三维设计”的念头,尝试开展空间展陈项目。在与音频中心合作的“万科乐跑耳机森林”商业美陈项目中,不懂3D设计的我们用纸折空间、橡皮泥捏造型的“土办法”做前期设计,以时间换经验,甚至用“睡工地”的笨拙方式把关落地环节。最终,一个日均流量数千人的美陈装置被我们这个“草台班子”搬上商业综合体中庭,得到了需求方万科和商业体运营方的高度评价,策展业务就此萌发。

此后,我和团队勇闯传统媒体“无人区”,陆续承接了各类政府、企业的展览及公共文化空间项目,逐步转型为具备综合项目管理能力和落地把控能力的复合型设计师。深圳晚报的“包工头”们登上了舞台,对外拓展项目、汇报方案、沟通协调,对内进行流程把控、资源调配,纯业务中台部门转型为拥有初步前后台对接协调能力的全链路业务运营部门。

这一系列工作需要策展团队拥有极强的信息收集、内容产出与资源链接能力,不但要对展览主题、展览形式、布展风格以及宣传方式进行全局把握,还要对展陈内容、布展场地、展品征集与布展实施等工作进行逐一落实。“撰稿人”般的内容生产力及“包工头”般的项目把控能力成为必需。

超级协同,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很幸运,在面对大型项目时,我永远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身后永远站着全报社的同事,他们一路给予我探索未知、勇敢冒险的底气。

事实上,我不是个例,每一个“深晚人”都是手拉手、肩并肩攻克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经过多年的沉淀,深圳晚报形成了“超级协同”的工作机制与企业文化。项目伊始,在需求导向、专业导向的前提下,形成以总编辑、编委或部门主任牵头的虚拟项目组,各部门在各自领域共同为项目赋能,提供内容、技术、经营、行政等多方面的专业支持,高效协同、高水准推进。这也是策展业务在发展初期能迅速跑通的根本原因。

以综合营收超千万元的经营项目“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文化成果展”为例。首先,报社编委会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组建策展团队,开展统筹协调、进度安排、策划设计等工作。我与策展团队小伙伴作为从前期策划到落地执行的核心骨干,对项目整体流程做全方位把控,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对项目关键节点的出品进行梳理协调,确保各环节顺利产出成果,直至项目结束。这需要数个部门各司其职,积极在专业分工内配合项目的整体流程。

其中,创意策划中心进行展览顶层规划,确定展览定位、结构与体系,制定展览大纲及编写细化脚本。各线口链接各端协调联络,对新闻、档案、实物进行系统化收集、整理、审核。创意设计中心根据内容进行设计转化,深化处理图文信息,制定设计方案,对布展空间进行搭建落地,对数字化内容进行定制化软件开发与硬件定制。同时,视频中心拍摄剪辑展览主题影片,音频中心录制音频产品,新媒体团队发起线上档案资料征集活动,专业编辑与审校人员提供内容把关的专业支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则处理招投标等商务工作。

面对海量的对接工作,需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与响应度,部分项目有十几个微信群,我的手机从不离手,因为手机的每次振动都代表着一个问题正在被提出或解决。展品征集、展陈设计、落地把控、设备调试、运营维护等事无巨细的工作,让我在团队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

“深晚人”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回应市场,在宣传与经营实践中探索出的超级协同精神,是支撑我们开拓新业态、闯入新赛道,打造“空间媒体”的最大底气。

深耕专业,“包工头”要挖“护城河”

根据项目内容划分,深圳晚报策展业务可细分为综合展览、公共文化空间、展会三大类。综合展览业务已有“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档案文献展 ”“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文化成果展”“龙腾30年——龙岗建区30周年成就展”等案例;公共文化空间业务包括燕川村史馆、龙华区奋斗者广场系列、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光明科学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等案例;展会业务则包含文博会、高交会、慈展会等大型展会中的整体规划策展与单体展区搭建。

从综合性常设展览到展会,从党建阵地到公共文化空间,面对不同类型的项目,我们都以创意先行的原则推进,首先对项目进行深度解读,挖掘项目背景与内涵,并开展实地踏勘调研,这是能够产出高质量策划设计成果的基本工作。在完成项目理解后,进一步制定顶层规划与主题,指引后续内容撰写、展陈设计、互动设置、平面展示等各环节,达到主题鲜明、风格契合、形式多样的效果。这一从顶层规划到落地执行的专业链条,使我们充分区别于市场的一般性做法,形成了鲜明的传媒特色。

我们常态化开展头脑风暴会、项目分享会,组队前往聆听相关讲座,奔赴全国各地的优秀项目进行参观交流,鼓励考取PMP项目管理证书,全员学习AIGC工具。逐渐梳理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策展资料数据库与方法论,为业务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根据设计业务类型,深圳晚报对设计板块业务进行了架构调整,升维开拓设计、品牌、策展三大领域,成立创意设计中心、品牌设计中心、创意策展中心三个细分设计部门,形成全维度设计力,对标行业高品质、高影响力的设计与策展机构进行业务构建。我和团队共同在队伍建设、业务开拓、业务创新等维度上多维发力、小步快跑。团队人员专业跨越美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汉语言文学、艺术理论等领域。业务形态涵盖策展业务的前期策划、内容产出、空间设计、数字内容定制、数字展厅、AIGC产品开发等。

在2023年6月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们与音频中心一道,再次发扬开创新赛道的精神,通过自主开发与开放合作,“手搓”创作了一批高品质的AIGC体验项目,在深圳报业集团展位打造了“数字人”矩阵、“魔镜”、“AI绘画”、“AI读书”等AIGC产品,这些重体验、重互动的交互产品与场景获得超高人气,央视对此作了报道。这是深圳晚报长期紧跟AI风潮,提取适用于会展的元素并加以二次开发创作所取得的成果。在会展业务之外,AI主播的展厅智能导览服务、文创展品数字化、“云上展厅”等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创新实践也始终贯穿深圳晚报的策展业务之中。


作为深圳晚报的新业务板块,策展业务凭借机构媒体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的权威背书赢得客户信赖,并以高水准完成任务,持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近年来,深圳晚报陆续获得“中国展览馆协会展览工程企业一级水平证书”“深圳市展览展示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深圳市展览展示工程施工壹级资质”等行业专业资质。

2023年,深圳晚报策展业务营收突破3000万元,与不同业界合作的高规格、高质量策展业务生态已具雏形,逐渐成为业界具有鲜明传媒特色、勇于标新立异的新锐力量。

(作者:谢泰春 深圳晚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创意策展中心主任)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