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响乐团携手罗伯特·穆迪,即将奏响浪漫主义诗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04-09 17:51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4月12日晚8点,深圳交响乐团将携手国际知名指挥家罗伯特·穆迪,与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兼指挥家杨晓宇、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著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田博年,于深圳音乐厅献上梅森·贝茨《沙漠运输》、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埃尔加《谜语变奏曲》三首名家名曲。

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继贝多芬以后的德奥古典音乐的直接继承者,同时又是保守浪漫主义和德国民间音乐的杰出代表,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三B”。而作为引导英国“音乐复兴”出现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深受勃拉姆斯影响的爱德华·埃尔加致力于使英国音乐重返世界舞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音乐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沙漠运输》是格莱美获奖歌剧《史蒂夫·乔布斯的(R)进化》的作曲家梅森·贝茨创作的作品,通过直升机的高空俯瞰,生动描绘了亚利桑那州的风貌。此次旅行源于亚利桑那州音乐节的委约创作,作曲家对本次独特的飞行体验印象深刻,更为眼前变幻莫测的沙漠色彩所震撼。在管弦乐的衬托下,飘荡着皮马印第安人的野外录音,其柔和的旋律被管弦乐队完美演绎,而作曲家一行人则踏上了归途。

《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87年,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也是他为自己的室内乐伙伴——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以及老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所写。作品于同年10月在德国科隆由勃拉姆斯指挥首演,大获成功,证明这是一首以现代精神复活传统体裁的佳作,至今仍是演奏家们爱不释手的曲目。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勃拉姆斯用音色低沉的大提琴构筑出悲戚的情绪,而小提琴则流露出充满爱意的感情。本场音乐会中,极其难得的兼并独奏、乐团和重奏的全面类型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杨晓宇将担任小提琴独奏,现任德国科隆爱乐乐团及科隆国家歌剧院终身大提琴首席、活跃于当今国际乐坛的著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田博年则担任大提琴独奏。

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作于1899年,同年6月19日由汉斯·李希特指挥在伦敦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受到了人们热烈赞扬。变奏曲由“谜语”主题和十四段变奏组成,每段都有一用姓名缩写的小标题,作曲家说这是他的十四个朋友的素描,但他不愿公开他们的真实姓名。后人只能根据每首变奏曲前的缩写字母或绰号来加以猜测,好在研究埃尔加的权威们对于这“十四个朋友”的人选都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第一变奏是埃尔加的夫人;第二变奏是钢琴家斯托尔特-鲍威尔;第三变奏是歌唱家理查德·巴克斯特·汤森;第四变奏是学者威廉·米兹·白克;第五变奏是学者理查德·阿诺德;第六变奏是埃尔加的学生——学者伊莎·拜尔·费顿;第七变奏是建筑师阿瑟·特罗伊特·格里菲斯;第八变奏描写的是贵妇人维尼弗雷德·诺贝丽;第九变奏“尼姆洛德”是《旧约》中的一个著名猎手;第十变奏描写的是埃尔加的女友多拉·潘尼;第十一变奏描写了教堂风琴乔治·罗伯逊·辛克莱和他的爱犬虎头狗;第十二变奏是大提琴家巴泽尔·G·倪文森的肖像画;第十三变奏据说是为祝福女友玛丽·屈芙西斯出航平安而写;第十四变奏终曲是埃尔加的自画像。

(深圳交响乐团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