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已经建好了,重建也就用了三个月时间,速度还是很快的。”4月7日,北京市西城区首个危旧楼“原拆原建”项目——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居民告诉读特新闻记者。据悉,该居民楼目前已完成包括精装修在内的重建工作,等天然气管道安装完成、实现通气后,就能交付入伙。
“原拆原建”后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受访者供图)
D级危楼变电梯洋房
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北京市西直门二环内,建于20世纪70年代,共有5层楼,20户居民。将近50年的楼龄,导致楼体逐渐出现各类安全隐患。
“原来的老楼出现了外墙脱落,墙体开裂,滴水透风,线路老化等一系列问题,经勘察鉴定为D级危房。”居民张女士表示。据悉,D级危房是指房屋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整体处于危险状态,构成整幢危房。张女士告诉记者,经过三年多的商讨,居民们最终决定“原拆原建”。
桦皮厂胡同8号楼拆除前被鉴定为D级危房。(图源:中建集团)
何为“原拆原建”?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原拆原建”是指拆除老旧小区后,按原建筑面积、原户数、原房屋位置翻建新房屋。根据2020年6月北京印发的《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可通过翻建、重建或适当扩建方式,对危旧楼房进行改造。
“原拆原建”的费用由谁承担?按照《意见》,改建的资金由政府、产权单位、居民、社会机构等多主体共担。“每户居民出资十几万元,一部分是重建的费用,一部分是新房增加的面积费用。”据张女士透露,重建后每户增加面积将近10平方米。
不仅如此,新建的8号楼设计更加人性化,增设电梯的同时,还增加了厨房和卫生间的面积,调整了户型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原拆原建”用时仅3个月
据张女士介绍,该居民楼的重建计划自2019年开始征集意见。2020年11月,作为西城区首个“原拆原建”项目,该居民楼被纳入危旧楼改建工作计划。直到2023年4月,才完成了居民的100%签约。
尽管前期沟通的过程十分漫长,但重建的速度却超乎居民想象。“原本合同上约定1年半内交付,没想到3个多月时间就盖完了。”张女士说道。公开资料显示,桦皮厂胡同8号楼于2023年11月完成拆除,2024年1月封顶,建造周期仅3个月。
据项目承建方中建海龙科技介绍,该项目90%以上的建筑工序在工厂内完成,再将预制的模块运送至施工现场装嵌成完整建筑,现场工作量大幅度降低,相较传统建造方式工期缩短80%。“看着它一天天建起来,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效率贼高!”一位在附近工作的见证者感慨道。
搭积木般盖房子,建设周期仅3个月。(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意见》要求,该居民楼单套住房包括新增建设面积在内,房屋性质将统一登记为“按照经济适用房产权管理”。其中,原住房已转为商品房、已购公房的部分,在办理不动产权登记时进行注记,上市转让时商品房部分无需缴纳地价款,新增面积部分则应缴纳。
升值空间可达200万元
桦皮厂胡同8号楼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所在的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距离故宫博物院仅15分钟车程。“北京二环内老小区居多,带电梯的新房属于稀缺资源。”一名北京中介人员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该居民楼附近的老旧小区平均单价在11万元/平方米左右,新建成的电梯房预计单价可达13万元/平方米。
以居民楼主力户型为例,原户型面积在40平方米左右,“原拆原建”后扩建了10平方米,户型变为5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升值2万元计算,目前单套房总价从400多万升值到600多万,每套住房升值空间可达200万元。”该中介人员说道。
建成后的居民楼内部。(图源:中建集团)
出资费用低,建设时间短,桦皮厂胡同8号楼“原拆原建”的成功试点,让老旧小区看到了“春天”。在小红书平台上发起的一项投票中,“原拆原建”的城市更新方式获得了92%的投票者支持,不少网友呼吁将该模式在全国推广。此外,记者了解到,除北京外,近年来,上海、杭州、广州、宜昌等多地均出现了“原拆原建”的旧改案例。
(本文中张女士为化名)
编辑 范锦桦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