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共享格局,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 社科成果选粹
任珺
04-02 10:34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在文化需求变得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提质增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挑战。这需要资源开放共享、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专业团队执行、需要公众广泛参与。


如何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是当下文化建设实践界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公共文化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最核心的功能和价值体现在:承载着人们日常的文化实践与公共生活。公共服务和文化资源应尽可能对所有人开放,从而实现其公共性。这里是人际交往密集之处,更是城市精神之所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文化城市对世界游客的吸引,不只限于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景点和地标建筑,还源于其独特的街区与艺术共生的人文风景。其宜居性对人的吸引,也体现在本地性角色和国际化形象的均衡发展。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品质推动了社区繁荣和活力恢复,也促进了社会创新和经济创造力的蓬勃发展。它对国际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包容、减贫、环境可持续性、公平经济增长和地方自主发展进程,均作出了积极作用。

早期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只关注市政文化设施建筑、装饰物,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单一维度。现在日益走向从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综合考量。把公共空间治理与文化艺术发展融合成为一项提升和扩展社区文化资产、促进和完善地方文化治理的核心策略。这本质上也是价值实践的一种方法。表面上是强调艺术创作本身的社区场地关联度、与人的内在关系,深层次则是侧重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及主体精神、社区凝聚力的隐性价值。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意义、记忆、体验和社区的深度参与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需要在更多功能、服务、合作的先锋性上进行探索。

近年来,国内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生发出的创造性、公共性和地域性的人文内涵和精神风貌,日益被关注。这些公共文化新空间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具备多元、跨业态的功能服务,深受市民的喜爱。其跨部门协同运作、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模式,有效激发了社会各要素资源高度融合。在紧密合作伙伴关系下,相关机构组织初步建构了开放共享的创新格局。比如,深圳立足城市自身优势和特点,在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场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文化需求变得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推动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提质增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挑战。这需要资源开放共享、需要政府政策支持、需要专业团队执行、需要公众广泛参与。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可以提供有益借鉴。初步归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其一,注重吸引创意人才的公共空间规划。许多先进城市都意识到吸引国际人才、创意人才、青年人才是刺激城市持续创新力的有效策略。因此,在做区域空间规划时均强调:塑造有能见度的创新空间,推动自组织的关系网络不断尝试新事物,迸发创意与合作。营造有混合功能及业态的场景空间,为创意人才提供便利的休闲和社交服务,适应新一代工作者活泼的生活方式。打造连接人与人的邻近空间,增进人际面对面沟通、相互协作及情感联系。创造制度性运作的灵活空间,可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调整,激发活力。综合性、多样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人并改善创新者之间的网络和交流互动,而且它使区域成为一个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旅游目的地。

其二,注重城市有历史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国内外许多优秀案例都是基于赓续弘扬城市文脉来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强调城市设计的历史延续性与空间延续性。尊重时间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尊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全域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历史资源与自然资源、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具体做法包括:保护城市现有的居民及其场所,延续社区肌理,注重在现存城市要素——比如街道和人行道、用地规模、沿街建筑的连续性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城市结构及公共空间,引入并增加邻里的多样性。比如一些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保护与微更新的同时,引入生活功能的新生态系统。其中,公共文化新空间在丰富社区业态、提升服务质量、活跃社区商业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显现度。不仅吸引外地游客,而且也能与本地市民生活深度融合。

其三,注重藉文化艺术体验打造创意社区。近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提出“城市、文化和创造力”行动框架,倡议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融入城市恢复和发展计划。国际社会亦普遍肯定一种发展方法,即注重文化和艺术力量改变社区生活、增强社区对生活和工作的吸引力。鼓励地方政府为致力社区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提供资助、投资。支持创意社群扎根社区,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引入公共艺术作品,将创意圈子与街头风情相映成趣,让市民及游客时时处处感受到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情趣。通过文化艺术带动地区建设,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乡村振兴都有广泛的运用。正如有学者指出艺术介入其实很难解决发展的刚需问题,其重要功能是基于文化互动,使不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重建公共性。

其四,注重公共艺术激发场所精神及活力。针对许多城市公共空间缺失所带来的诸多城市病,国际先进城市也鼓励私有空间公共化,支持公共艺术塑造文化场景,重构城市商业与人的连接。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经常看到城市许多大型开发项目内的公共开放空间,趋向精心设计成为市民休闲、交流、举办活动的场所,通过设置露天餐饮、集市、表演等设施活动提升城区人气。许多先进城市也借助公共艺术活动在社区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发展的问题,立足社区活力植入场所精神。国内以公共艺术融合社区公共空间治理的案例很多。有的是社会组织发动,有的是地区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建。以审美体验打造社区空间场景的实践,融入了社会价值、生活价值与美学价值。这些行动不仅完善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微系统,而且也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提升城市文化艺术品位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任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