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超过四百名深圳帮扶干部常驻河源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当代赵佗”衔命出征深耕河源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越胜 陈海峰 王志明/文 李忠/图
03-26 09: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春风浩荡,生机勃发,万象更新。

连日来,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及专家组成采访调研组奔赴河源,辗转数百里,聚焦产业、园区、文旅、街区,深切感受到深圳经验、深圳智慧、深圳方案全面与河源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区域优势有机融合、双向赋能,处处呈现优势互补、深河共兴的喜人场面!

2013年深圳开启全面对口帮扶河源以来,深圳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0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超1000个,每年都有超过400名深圳帮扶干部扎根河源,伴随他们的身影,深圳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与河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相结合,在河源广袤的土地上播种、生根、发芽,并最终培育出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深河模式”。

2023年以来,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响彻南粤——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河源大地,一项项百千万工程建设方兴未艾,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一页页深河合力谱写的春天故事的新篇章镌刻大地,百千万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过去向未来全面拓展、延伸。

前沿调研

2000多年前,有“南下干部第一人”之称的赵佗,在河源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如今,有着“当代赵佗”之称的深圳帮扶干部肩负乡村振兴使命,汇聚河源,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谱写“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崭新篇章。

万绿谷度假区。

红色引擎:引领河源高质量发展

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是中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镇,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记者一行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久违的阳光正热烈地照耀在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的红墙上,透出无言的庄严。红屋修葺完成对外开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随行的深圳对口帮扶紫金工作组副组长李强告诉记者,包括红屋在内,紫金县已对苏区镇共8处旧遗址进行保护修缮。以此为基础,还要对圩镇进行提升改造,并规划有研学基地、游客服务中心、苏区文化广场、美食街、民宿街等配套设施。其间苏区游客服务中心和研学基地等首期项目预计今年底完工,并将签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和东江干部学院的培训基地。

李强所说的红色苏区保护利用项目,是深圳帮扶团队活化红色资源、促进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明星”项目。深圳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沉浸式帮扶:龙华区专项支持900万元,委托深圳专业团队完成了苏区镇的全域概念性规划;深河指挥部也拿出500万元支持,组织对苏区镇革命旧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与此同时,助推紫金县完成10.3亿元投资立项,并已向省政府申请发行3.4亿元专项债,成为当地立项金额最大的一个产业项目。

去年7月,在深圳帮扶团队推动下,保护利用红色文化促进紫金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举行,自此,苏区镇便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打卡点。来苏区的游客从原来每年2万多人次增长到去年8万多人次,来苏区镇开展党建及红色研学活动的党组织约127个5823人次。2023年苏区镇各村集体平均收入超30万元,较2022年翻了一番。

东源县上莞镇也是革命老区。深圳驻上莞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濠骏告诉记者,上莞镇红色历史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其知名度与历史地位不匹配。为此,工作队编撰了《红映上莞》,该书整合了上莞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仙湖茶、丝苗米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上莞提炼出“古韵茶香 红色传承”的发展思路。

绿色崛起:土地里开出幸福之花

万绿湖畔,“我在万绿湖有棵树”活动正持续展开。深河指挥部指挥长杨雷告诉记者,指挥部参与主办“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对接后方深圳资源,以文旅为媒,面向深圳和大湾区,协助河源招商引资,为河源文旅产业的发展嫁接优质资源,打造绿美河源城市品牌形象。

万绿湖环绕着的万绿谷,满眼都是摇曳的油菜花、格桑花,原木风味的民宿、农家乐错落有致,颇有世外桃源的宁静。万绿湖·万绿谷度假区总经理何松茂告诉记者,万绿谷占地有30平方公里,除了近处的民宿、花海,往深处走,还有漂流、特产街等。疫情前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深圳及珠三角。

东源是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万绿谷所在的新回龙镇东星村是全省首批典型村。在万绿谷的带动下,2023年,新回龙镇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2350万元,接待人数24万人次。

与万绿湖的天生丽质不同,龙川佗城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取胜。深圳驻佗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卫泉称,工作队组织拍摄了专题片《走进佗城》,对佗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随即利用人气推动食品工业研学项目和乡村振兴研究院项目落地。目前,工作队与龙川县相关机构合作打造的车田豆腐工坊已经建成,佗城已形成三块研学招牌:历史文化研学、红色文化研学和传统食品工业研学,未来可望为佗城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记者了解到,深圳帮扶团队通过引入深圳投资、技术和管理,在河源的土地上发酵、培育,发展农业、文旅或农文旅三产融合,并最终带给农民实实在在经济效益。

连平县开味缘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是引入深圳企业发展大农业,并向农文旅三产融合的示范。基地建有现代农业恒温智能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藏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种植有各类蔬果303亩,投入资金2000万元,园区年产值达9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5万元固定分红,为村民增收120万余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根本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这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记者一行在采访中发现,驻扎在河源44个镇的驻镇帮扶团队因地制宜,发展各镇村的特色产业,可谓亮点频出。

药用玫瑰就是东源县漳溪畲族乡的产业担当。漳溪乡是全省唯一的畲族乡,保留着中联村汶水塘捕鱼节等少数民族的习俗,发展文旅产业有着天然优势,且这里原有种植玫瑰的传统。深圳驻漳溪乡帮镇扶村工作队遂以玫瑰种植与深加工为突破口,发展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在深河指挥部的支持下,工作队将4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用于扩种玫瑰和升级改造日光小学。工作队队长杨洋称,至今年,漳溪乡种植药用玫瑰面积将突破530亩。

在改造后的日光小学门前,记者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博士工作站。杨洋告诉记者,工作站引进有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余名博士,钻研玫瑰和多年生稻,目前漳溪乡的玫瑰深加工产品已获得17个专利,仅玫瑰精油即有7个产品上市。2023年,工作队积极协调深圳台商企业、个人采购漳溪乡玫瑰手信产品,仅此一项,金额即达30余万元。

风情民俗是外表,产业振兴是内核。吸引人们来到和平县合水镇漳洞村的是这里的古树、古塔、古楼,但让人安居乐业的还是产业。深圳驻合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驻漳洞村第一书记许燕华介绍,工作队依托村内“古色”资源,以“古韵彰洞”为主题,引进两家深圳公司盘活彰洞村撂荒林场380亩,打造了福和生态园、和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等,古今一线、三产融合,相得益彰。

据统计,迄今深圳驻镇帮扶的河源44个镇,共建特色优势项目142个。深圳推动河源培育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2个,省级菜篮子基地36个,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推动河源16家企业29个产品获评“圳品”,5家经营主体申报为“深圳农场”。

生动范例

产业共建辟新路 飞地园区频“出圈”

南山(连平)共建产业园里的“维敏特科技”公司的纸品加工生产线。

3月5日上午,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热闹非凡,当天,康泉生命科技首期生产线建设正式启动,深河共建的南山园再添一个重大项目。

深圳南山共建产业园(即南山园)是南山区从2018年起持续打造的高效示范园区,是深圳在河源设立的首个飞地园地。2019年,南山区区属国有企业——深圳市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河源深汇通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自筹投资约13亿元,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10亿元,在连平县和河源高新区建成产业园4个。产业园区围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国企运营、优惠叠加、利益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致力于打造“南山效率+河源服务”营商环境,实现产业“转移-承接”无缝对接。目前南山园4个园区已经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厂房租赁面积超过80%,进驻企业约20家,预计满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0亿元至80亿元。

与之相对应,河源龙川设在深圳宝安的反向飞地园区——龙宝科创中心,也是一片忙碌。

从飞地园区到反向飞地园区,深河共建频频“出圈”。“飞地园区+反向飞地园区”融合,通过两地政策优惠叠加,共同引资、共享共建,开启了“深圳+河源”“研发+生产”的区域产业运营模式,高质量地落实着百千万工程及产业共建任务。

近年来,深河两地相向而行,探索多种样式的园区共建。目前,深河指挥部正在积极推动“深圳市—河源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区”项目落地,规划建设方案亦已获批。项目拟选地块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分为近期合作园区和中远期规划合作园区,总规划面积11.61平方公里。

专家点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义: 共创共建融合发展 “深河模式”走深走实

2024年是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河源的第11个年头,通过11年努力,深河两地携手,共同培育出河源高质量发展的“深河模式”。

“深河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双向奔赴。深圳不仅每年超过400名深圳帮扶干部扎根河源,还有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随着旅游、教育奔赴河源,在河源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每天不仅是东江水,还有东瑞食品集团的生猪、开味缘的蔬菜、紫金的禅茶等河源的绿色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供应深圳市场,走进深圳的每个家庭。这种良性交流和双向奔赴,为深河对口帮扶创造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深河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共创共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百千万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难点。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在深河对口帮扶的主战场,从打造富“硒”丝苗米品牌,到形成了耕种、加工、销售的农业现代化体系,从瑞邦智能投资建厂到龙宝科创中心,从植药用玫瑰到博士工作站,从和平腐竹产业园到22个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6个省级菜篮子基地、“深圳农场”“圳品”等等,无一不是深圳创新基因在百千万工程的开花结果。

“深河模式”的第三个特点是融合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是产业的造血能力问题。深圳从2022年开始着手系统布局“20+8”产业集群,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空间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的短板。深汇通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发挥了国企的责任和担当,建设产业转移和扩张发展的新平台,这种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不仅带动了河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为深圳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4年,随着河源市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新目标的提出和深圳“20+8”产业集群2.0版上线,“深河模式”的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发挥两地优势,挖掘合作潜力,精准对接需求,“深河模式”将形成更大的制度性、体系性的成果,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范式。

帮扶亮点

医疗教育:培育“带不走”的团队

深圳龙华区托管的“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同学们在操场上体育课。

去年10月,河源市龙川县中医院正式获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县域三级甲等中医院,这是河源医疗界的大喜事,也是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民生领域的一大成就。

龙川县中医院由深圳市中医院结对帮扶,早从2016年起,两家医院即形成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据介绍,8年来,深圳帮扶团队在这里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传帮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二是补短板,协助龙川中医院进行科室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现在看来,是卓有成效的。

据介绍,2018年以来,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等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对河源龙川、东源、紫金、和平、连平五县进行手把手的组团式医疗帮扶。与此同时,在深河指挥部的组织和动员下,各医疗帮扶队伍积极对接后方资源,开展各类下乡义诊和医疗交流,使落后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线城市医疗待遇。

其间,深河共建民生帮扶领域最大的手笔是深河人民医院,该院由深圳投资16亿元援建,深圳建设,整体移交,202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成为当地的“明星”医院,在癌症防治和筛查、心脑血管和甲状腺疾病治疗方面,填补了河源医疗行业的空白。

日前,河源市委组织部和深河指挥部还专门对2023年度56名深圳援派河源医疗帮扶同志给予表扬。

教育帮扶亦是深河民生帮扶的重要内容。2013年来,深圳一批又一批老师奔赴河源支教。至2021年,帮扶模式再度升级,从原来的单纯支教模式,升级为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深圳帮扶河源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名优骨干教师队伍,包括援建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对紫金中学和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下称龙紫实学校)进行委托管理等。

记者一行来到龙紫实学校时,正是下午时分,在校园课堂特有的喧嚣声中,记者在教学楼下发现了一片茶园,里面是刚种下的各式茶苗,每畦地头都竖着一个小牌子,上面注明茶苗的种类、责任班级等,周边还配有炒茶屋。校长李莹告诉记者,茶产业是紫金县的特色产业,“种茶”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李莹来自深圳市龙华区实验教育集团,包括她在内,深圳当下共有29名老师在龙紫实学校和紫金中学支教。

据介绍,2021年始,龙华区与紫金县达成协议,将紫金中学、新筹建的龙紫实学校交由龙华区全权托管,分别作为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民治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学校,纳入龙华教育高质量教育集群管理。

这种全方位、浸入式的托管办学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龙华紫金支教队队长、紫金县教育局副局长(挂职)曾铁军介绍称,委托办学近两年半来,紫金教育做到了三个“回”:教学质量“回升”、教育评价“回暖”、紫金生源“回流”。两所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龙紫实学校连续两年中考名列河源市前茅;曾遭遇“县中困境”的紫金中学发展颓势也获得根本性扭转。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吴诗敏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越胜 陈海峰 王志明/文 李忠/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