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人民医院卢水华:深圳在结核病防治上拥有技术优势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03-22 14: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将于3月24日到来。时至今日,结核病这一古老的疾病仍然“潜伏”在人们身边,并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记者采访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卢水华,听其分享肺结核的成因、发展态势及防治策略。

耐药肺结核是防治难点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身体各个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结核,但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的结核最多,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我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肺结核的发病数、死亡数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均居第2位。

“肺结核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伴有痰中带血、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杆菌散播到空气中,人们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卢水华说。

结核病与人们的居住条件、气候环境是否相关?他认为,结核病是人类普遍易感的疾病,和生活水平、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医疗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它在医疗发达的地区会比较容易被发现,传染的人数就会变少。但在深圳乃至广东地区,结核病的延迟发现仍然实际存在。”

据了解,目前耐药肺结核是结核防控治疗中的难点,即患者感染的结核杆菌对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称为耐药肺结核。当对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中两个最有效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时,则称为耐多药肺结核。

“耐药肺结核诊治困难,治疗方案有限,普通肺结核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治愈率达90%,而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周期往往长达18—24个月,治愈率仅为53%。”卢水华表示,耐药肺结核可能源于患者的不规范治疗,例如没有完成全程治疗、治疗方案不恰当、或者药物质量差等;也可能因为直接感染了耐药结核病人所携带的耐药结核菌,即患者在初诊时也有可能被诊断为耐药肺结核。

首次发现是治疗最佳时机

对耐药肺结核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而言,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卢水华介绍,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分子检测等新诊断技术,帮助患者在一天之内完成耐药性诊断,大大缩短了确诊的时间。而在患者确诊耐多药肺结核后,需要尽早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反复发作和传染,缩短病程,减轻家庭负担,实现早治疗、早治愈、早获益。

记者了解到,深圳在耐多药结核病的规范治疗上已有布局。例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门设立了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病区,并申请了专项资金为病人兜底,在降低其额外经济负担的同时,进一步限制结核病的广泛传播。

“从诊疗策略上,我们正在向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靠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领先。在现有结核防治策略的基础上,我们在技术上采用了较先进的检测防控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发现即确诊’。”卢水华介绍,目前深圳诊断结核病患者90%以上都有病原学依据,这个数字在全球属于领先。

在科学推动下,目前肺结核已成为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首次发现,就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卢水华指出,一旦出现肺结核相关症状,尤其是咳嗽、咳痰超过2周,出现咯血或痰里带血丝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结核病防治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 目前,中国正朝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不断前进,从结核病宣传、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多个环节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愿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