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13期 | 从保安员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晶报记者 朱晓蕾 池婷 马金煊
03-22 07:35
收录于专题:城市英雄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哇!好大的无人机!”“现在消杀蚊虫都这么高科技了?”“好高级啊!”3月20日傍晚,在塘朗山郊野公园锻炼的市民对一台长有翅膀的“庞然大物”——无人机,显露出十足的好奇感,你一言我一语地发出感叹和好奇的疑问。

他们也许不知道,等到太阳落山、人潮退去时,这架无人机便会装载着姚强及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药剂,盘旋在上空,精准地灭杀蚊虫。在不破坏生态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解决蚊虫叮咬问题。而这杀虫的故事,还得从1997年说起。

跨界转型:被蚊子叮出来的创业念头

1997年,姚强从老家河南来到深圳,成为一名保安员。“深圳天气湿热,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值班,都被蚊子咬得不行。我就想,难道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灭蚊?”姚强回忆。这是他第一次萌生了进入消杀行业的念头。

十一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深圳市龙凤呈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从事驱四害、消毒、白蚁及红火蚁防治等城市有害生物防治服务。

“做好杀虫工作,是很简单的!但难的是还要不伤害其他生物,不破坏生物链,不给游客和环卫工人带来农药气味的困扰。”这是姚强反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为了他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做好杀虫工作的人生信条。

最开始,他们都是传统的人工背负式作业,工人们背着沉重的消杀药剂,靠双脚一步步行走,双手操作来回喷洒,不但消耗人力,效率还低。

2014年,姚强产生了跳出传统防治做法,采用机械化形式来提高治理效能的想法,“那时候我们天天都累得身上汗湿好几遍,而且长期近距离接触药剂,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我就寻思着得转型,要做机械化,还要找更好的药剂!”由于种种缘由,直到2018年,姚强才开始一头扎进转型的道路上。

创新探索:既精准杀虫又保护生物链

要找到更加绿色、低毒、高效的药剂没有那么容易,姚强把市面上能买到的产品都买了个遍,按照不同的消杀环境进行配比、测试。

但多方尝试后,效果依旧还是不理想。于是,姚强开始寻求高校的助力,他先后走访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及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专业的教授一起研发。为了测试药剂的效果,在4月到8月的蚊子爆发期,姚强跑到了深圳野生动物园,穿着短袖、短裤在里面待了整整4个月,每天早上7点就入园,一直到晚上12点才出园。

“我看自己有没有被蚊虫咬,也观察来游玩的大人、小孩有没有被咬。这办法是有点笨,但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真实的。”说起这段经历,姚强有些不好意思,抬手撸了撸自己的寸头,露出憨厚的笑容。

从2018年到2023年,姚强凭着一股韧劲儿,硬是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当被问到有没有给研发设一个时限时,这个头发已然花白的男人眼中透出一股执拗,“不设时限,再难也要研发出来,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形容自己是一只蜗牛,慢慢地前行。“在调制药品、精进设备的过程中,同行都议论说这不可能,可我偏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姚强奋斗的倔劲儿,也是他成功的秘诀。

未来畅想:从人工到机械再到全自动化

如今,姚强的公司已经完成了机械化、无人化转型,多台植保无人机、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和专业人才团队能根据消杀环境的差异性定制化、系统化、精准提供服务。进行城市有害生物防治,需要有好的药剂、专业的设备以及做好预前、预后措施,同时,操作人员均需要通过国家相关从业资质考试和严格的内部培训。

“我们现在,用机器加无人机,3个小时就能完成100万平方米的有效防治,且不留空隙、不留死角,这相当于20个人干一天的工作量!”谈到机械化、无人化的高效率,即使是性格有些腼腆的姚强,语气里也藏不住满满的自豪感。

由于消杀药剂对温度及光照有要求,为了避免消杀对市民产生影响,所以晚上十点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才是团队的作业时间。经过作业,早晨的阳光会使药剂挥发,最大程度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谈及未来畅想,姚强说,深圳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也是一座绿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他希望带着自己的企业继续朝着智慧化、标准化、全自动化的道路前行,“希望3-5年实现市民家庭消杀免费,大家再也不会为蚊虫、蟑螂而烦忧,我们可以用更绿色的药品造益更多维度的生活场景”。

暮色里,姚强的眼神亮晶晶的,让人恍若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那个第一次萌生创业念头的年轻人,“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没有那么难!”姚强说。

姚强

1969年生人。1997年,从河南老家来到深圳成为一名保安。2008年开始创业,成立了一家有害生物防治公司,自主研发药剂及设备,现已完成从传统背负式作业向机械化、无人化作业的转型。

编辑: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朱晓蕾 池婷 马金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