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两地代表委员共话合作,携手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兴东 郑思/文 何龙 /图
03-09 08: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3月8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跃程度最高,也是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大湾区建设中,无论是科研合作还是产业协同,深港合作都至关重要。围绕深港合作、优势互补,携手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来自香港和深圳的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构建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吴以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经开展诸多探索和实践。在多重国家战略的加持下,粤港澳三地携手合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必将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发动机”。她建议构建粤港澳三地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用资联盟”。

在高校合作方面,吴以环认为,应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激励高校间的跨学科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联合培养新型人才;整合高校资源,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项目的合作桥梁。

在河套建国家级科研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茹表示,香港高校和研究机构汇聚了一批顶尖科研人才,与国际科研网络保持紧密合作,这些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有健全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并连接广袤的内地市场。香港与深圳可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资源,构建世界级的科技和产业创新生态。

她对深港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前景充满期待。她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建议在河套建立更多国家级科研平台,便利内地和香港科研人员深入开展科研合作,发挥两地科研协同优势,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研究取得更大突破,在大湾区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泉动力。

促进深港“四链”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商总会会长陈文洲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勾画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蓝图,布局创新科技等四大功能区域,并制订了“产业导向基建先行”的发展路径,未来将成为香港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北部都会区更好发展,需要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联动。”他表示要促进深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他建议在中央指导下,统筹协调国家部委和广东、香港各界,一同完善北部都会区发展路线图及时间表。香港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等优势,加快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更便捷与深圳等内地城市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为了方便科技和产业创新要素流通,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深港通关模式,两地政府研究加强高新园区跨境直达交通服务。

推动创新要素便捷跨境流动

去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迎来新篇章。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鹏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董事长聂竹青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科研人员、物资、信息等要素便捷跨境流动。

他建议,一方面可按照《河套规划》中提出的“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通关模式要求,研究扩大“一号通道”人员通行范围,允许经备案的科研人员及车辆通行并实施“无感通关”便捷监管模式;另一方面,应遵照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监管模式”的有关要求,指导编制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办法,构建更加有利于科研货物及人员跨境便捷流动、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特殊监管体系。

编辑 刘彦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兴东 郑思/文 何龙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