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时谈|丁时照:趣味传播(四)
丁时照
03-07 09:26

故事回放 ①

锄兰定律

三国时蜀汉益州后部司马张裕天才超群,是著名的图谶学家。他不仅能够算出别人的生死,也能够算出自己的生死,“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于地也”。据《三国志》记载,张裕曾经私下对人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 这些话被人告了密。

号称“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刘备一直对张裕印象不好,终于找了个理由,把他给治了个死罪。诸葛亮写信向刘备求情,说张裕是个人才,杀了可惜。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

锄兰定律——记者越是觉得好的,编辑越是给删掉

编辑和记者,好像有仇似的。你写的东西,越是得意的,越是被删掉。编辑了的稿件见报之后,记者经常抱屈不已,那个堵啊。

编辑和记者,完全是不同的两个行当。你采我编,在流程上是前后工序,在层级中是上下位关系。编辑处在大众传播通道的“把关人”位置,与记者相比通常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点,从职务设置上就可以看明白,所有的媒体都有“总编辑”,但是从未见“总记者”。号称“无冕之王”的记者,见了编辑矮三分,有时低到尘埃里。

编辑记者的矛盾是媒体的基本矛盾之一,编采鸿沟让新闻人非常苦恼:分开,互相指责;合一,把关不严。很多单位实行编采轮岗,可是,屁股永远指挥脑袋。一阔脸就变实在不止于暴发户,斯文的知识分子换了岗位一样变脸。

编辑对记者的稿件操有生杀予夺大权。古有庖丁解牛,今有编辑改稿。往往一篇记者自认为是“合格品”甚至“优质品”的稿件,经过编辑手之所触,游刃而进,立刻骨肉分离,如土委地,剩下的只有骨架硬生生戳在那里,众多的稿件经常就是这样被“弃市”。

再看看刘备杀张裕,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张裕有急智,反应真的快。《三国志·蜀志·周群传》记载,他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刚和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看见他胡子丰饶茂盛,就拿他开涮:“我老家涿县,姓毛的特别多,东西南北都是姓毛的,我们涿县县长说:‘诸毛绕涿居’。”涿字是什么意思?“涿”本是指猪屁股,这等于把人家的胡子说成阴毛、脸说成猪屁股。张裕马上回答:“从前有个人,是上党郡潞县的县长,后来调到你们涿县当了县长。辞官回家后,别人给他写信,觉得不管写‘潞君’还是‘涿君’,都不准确,于是就称呼他为‘潞涿君’”。“潞”与“露”谐音,“潞涿君”就是嘲笑刘备没有胡须,脸蛋光光如同屁股光光。

古人以胡须多为美,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羽就是美髯公,不长胡子的男人就像长了胡子的女人,常受人嘲弄。“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后来刘备成了张裕的领导,那个笑话一直让刘备怀恨在心。刘备在杀张裕头的时候,他的话非常文艺: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啊。兰花生长在门口,生非其地,妨碍进出,不得不锄掉。

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张裕满脸胡子,为了过嘴瘾,却落得个身首异处,正应验了“祸从口出”。总的来说,记者对编辑都很尊重,绝不敢口无遮拦。可是这改变不了稿件中“芳兰”被锄掉的命运。而编辑删改稿件的理由是“刈除枝蔓,突出主干”。其口吻和刘皇叔何其相似乃尔。当记者这个“无冕之王”遇见编辑这个“无冕之皇”时,结果一般都是张裕遇见刘备,上位之刃,手在脖子上一挥——“咔嚓”。

故事回放②

崔信明定律

《旧唐书》曾记载这样一件事:

崔信明,山东青州人。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他家世优渥,又是年少成名,再加上自身也确实有才气,因此恃才傲物,目高于顶,很看不起别人,更看不起别人写的文章。

当时扬州录事参军郑世翼,也是世家子弟,也是年纪轻轻就有才名,也是性格倨傲,恃才忤物,桀骜不驯,总是与人不合,时常让人下不来台。

有一日,这两人驾着小舟江上相遇。郑世翼客气地说,久闻你的名句“枫落吴江冷”,却从未见过全篇,你能让我拜读拜读吗?崔信明闻言大喜,把身边历年积存的一百多篇诗稿,全部奉上。郑世翼先看索要的那首,摇摇头。再翻看其余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还没翻完就撇嘴说:真是“所见不逮所闻”啊!随手就把那沓诗稿扔进水中,然后引舟扬长而去。

崔信明眼巴巴看着平生心血,付诸东流。欲救无法,欲哭无泪。最后崔信明只流传下来一首诗《送金竟陵入蜀》: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还有,那句“枫落吴江冷”也一直流传至今。宋人杨万里在《题山庄小集》中就曾叹道:“向来枫落吴江冷,一句能销万古愁。”

崔信明定律——有故事的内容传得更久远

新闻是事实,报道是故事。讲故事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的总体要求。主流媒体的痛点、堵点、难点是不会讲故事。无故事,不传播;无故事,是事故。

当前,主流新闻报道存在不好看、不耐看的问题,也有语言干瘪、概念抽象的问题,而没有故事是最主要的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常常从概念而不是从事实出发,习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而不是从鲜活生动的现实出发,熟悉说教灌输而不是让人乐观悦读。从历史上看,党八股、洋八股影响很深,假大空、客里空从未离场。总书记强调讲故事,说“改进文风永远在路上”。改掉积习,甩掉包袱,就是要以故事为抓手,在互联网时代,抓住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主要手段就是靠故事。

曾经,我们推崇过华尔街体,但是,我们连皮毛都没学上,除了思维方式不同于人外,主要是思想问题。

强调讲故事,不仅是为了让报道活起来动起来,而是为了给思想找寻形象生动的载体。这就要求主流媒体的讲故事,是讲有思想性的故事,是让故事有思想起来。我们真正缺的不是故事,而是深邃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故事里,所有人都是故事的主角,都在演绎精彩的故事,关键是记者如何发现、怎么描述。思想有了,就能有意识地去发现、去选择,故事本身反过来也会启发记者去提练深刻的思想。记者在观察、思考现实问题时,就能看到画面、人物,就能发现矛盾、冲突,就能满足故事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构件。

现在“自媒体”这么多,“全民记者”已经登场,大家都在拼命讲故事,主流媒体如果不会讲故事,主流思想就没有载体。

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放松适合记忆。

残诗断句、流沙坠简,因为有故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辑录中国最著名的几句残诗,如中唐诗人李益的“闲庭草色能留马,当路杨花不避人”。因为没有故事,所以不出名。而北宋官员苏麟因为没有得到范仲淹的举荐没被提拔,就写下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残诗,最后得偿所愿,所以很著名。明末江阴民众抗击清军,一共坚持81天。城破之后,清军屠城,10多万江阴人被屠戮一空。一个无名的江阴女子死前留下一句残诗:“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震撼人心。

当然,崔信明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隋末乱军四起,他的族弟劝说他一起追随窦建德的起义军,他不肯依附,最后翻城墙逃走,隐居太行山中。后来接受唐太宗的诏命,升迁至秦川县令。但是,他的儿子却“被酷吏所杀”。

崔信明的故事也代有续章。他“诗稿投江”的故事让人添堵。但是,越堵,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他之后的诗仙李白、文豪苏轼,以及宋代词人张炎等都直接或间接引用过这一诗句。李白借他的创意,在《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中写道:“风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苏轼也借,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有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辛弃疾在《玉楼春》中写道:“旧时枫落吴江句,今日锦囊无着处”。陆游也在《秋兴》中说:“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

因为这一句意境很美,很多顶级文人爱不释手,借用的人特别多,以至专门产生了“枫落吴江”这个成语。可见,这句诗的江湖地位不低。

(作者丁时照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江晓蚕

(作者:丁时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