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重器里品味香山文化!原创广播剧《放歌伶仃洋》启播
中山+ 中山日报
03-02 08:56

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羊城交通广播频率联合出品制作了深中通道题材广播剧《放歌伶仃洋》。3月1日,《放歌伶仃洋》在中山举办启播仪式。

该剧是一部集中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动态、广泛传播中山高质量发展新亮点的文艺力作,同时也展现了香山文化开放包容、敢于创新的独特气质。该剧通过广播剧独特艺术手法,讲述以高翔等人为代表的深中通道建设者,为打通深中通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蓬勃发展、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的动人故事,既展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物质文明,又有力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彰显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意志和价值信仰。

《放歌伶仃洋》定于3月1日—3日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羊城交通广播频率、中山广播电视台播出,将再次掀起一阵“深中通道热”。

原创广播剧《放歌伶仃洋》启播仪式。记者 缪晓剑 摄

题材辨识度高
主创演播阵容强大

作为国之重器,深中通道建设不仅在空间地理层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是多种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在《放歌伶仃洋》制作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原广东广播电视台总监、资深广播剧制作人马国华看来,这个题材大气厚重,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马国华。记者 缪晓剑 摄

要把如此宏大的主题和充沛的情感浓缩为3集广播剧,是个不小的挑战。据了解,该项目组建了阵容强大的主创团队和演播团队,其主创成员均有多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经历。其中,编剧熊生民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其作品在剧作界久负盛名。

“编剧光看资料就花了几个月,各种专业术语张口即来,成大半个专家了。”马国华笑道,前后耗时近一年,历经多次采风、论证、评审,数易其稿,《放歌伶仃洋》剧本终于打磨完成。

担任该剧导演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一级导演王锐拿到剧本后颇感震撼。“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组建高水平的演播团队。”王锐说。

王锐。记者 缪晓剑 摄

《放歌伶仃洋》荟萃了业界一众实力派配音演员,他们声音各具特色,情感饱满,赋予了文字鲜活的生命力。其中,男主角高翔的演播者凌振赫,正是一度爆火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李白的演播者,在《放歌伶仃洋》中,凌振赫再次以极具感染力的嗓音和深入人心的演绎,呈现了伶仃洋畔建设者们无畏向前、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在宏大叙事中倾听人文情感
观照在地文化

深中通道是新时代的宏大叙事,更是事关细微的民生工程。在《放歌伶仃洋》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秉持以小见大的原则,注重对作品故事性、群众性和艺术性的雕琢。

该剧以深中通道总工程师等为原型,艺术地塑造了男主角高翔等主要人物,抓住伶仃洋大桥合龙、主线贯通等重要节点,讲述了新时代桥梁人传承老一代桥梁人的精神,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的动人故事,塑造了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深中通道建设者形象,以“小切口”展现建设者迎难而上的感人事迹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现场演绎原创广播剧《放歌伶仃洋》精彩片段。记者 缪晓剑 摄

“但作品并没有呈现太多建筑技术性内容,也没有太多煽情段落,我们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等方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质朴的细节去表现人物的奋斗精神。”王锐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任何一种宏大叙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儿女情长,是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栉风沐雨,“拥堵在虎门大桥的年轻人,经常打听深中通道何时开通的阿叔,他们都是作品的血肉。”

王锐还特别提到剧中的一个情节。怀孕的妻子临盆在即,丈夫却正处于深中通道建设的紧要关头,看着同事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他实在张不开口请假。妻子跟他说没关系,他做的是大事,家庭的困难自己可以克服。很快,这件事被同事们知道了,领导当即给他放了陪产假,建设深中通道是大事,家庭幸福当然也是大事!“我们所传递的价值观,不再是不近人情的奉献,而是要兼顾人文关怀、体现人本观念。”王锐说。

与此同时,《放歌伶仃洋》还着重加入了岭南文化元素。例如,高翔父亲的演播者在为《放歌伶仃洋》配音时,保留了部分广东口音,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出色演绎了一位广东老人的角色。“不仅广东人听得明白,北京人也听得明白,全国听众都听得明白,这是地方特色与作品传播之间的平衡点。”王锐说。

在音乐方面,《放歌伶仃洋》的主题曲和配乐具有浓厚的香山文化特色。该剧同名主题曲磅礴宏伟,与剧的主题和基调紧密相融。该主题曲还采用中山本土咸水歌的演唱形式,在旋律上和演唱上融入珠三角地域特色与广东音乐元素,构成新颖的音乐语言,体现了浓厚的岭南味道和香山风韵。此外,剧中多次出现粤乐宗师吕文成谱写且广为流传的广东音乐作品,如《步步高》《平湖秋月》等,进一步让广东音乐的魅力与广播剧的声觉效果相得益彰,为该剧增加了更多本土文化特色。

现场演唱《放歌伶仃洋》主题曲。记者 缪晓剑 摄

“广播剧离我们并不远”

在启播仪式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表示,《放歌伶仃洋》无论从选材、故事完整性、人物饱满程度,还是声音的色彩、可听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宣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优秀文艺作品的标准。

高坦。记者 缪晓剑 摄

高坦还深情表示,这是她第一次踏上中山这片土地,在这里感受到了文艺从业者和爱好者们对广播剧浓厚的兴趣。她说,对广播剧人来说,今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1924年,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诞生,到如今正是百年光阴。我们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诞生于1950年,到今年是第74个年头。当然,今年也是深中通道的建成开通之年,意义十分重大。”

在与中山文艺从业者互动过程中,高坦表示,广播剧有深厚的专业基础,无论艺术作品格局如何演变,广播剧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位置,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大量适合广播剧创作的优秀题材、素材,广大文艺从业者要把握机遇,奋发创作,力争交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答卷。

高坦同时建议,广播剧创作一要继续发挥好社会效应,用广播剧的独特优势讲述中山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二要不断开拓市场,发动更多元的力量共同推动文艺繁荣,助力“文化兴城”。

专家热评
大国重器演绎家国情怀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原国家广电总局影视司司长李京盛:这部广播剧聚焦国之大者和国之重器,从高枫和高翔父子两代人的角度和高家一家人的故事切入,把一个具有世界级科技和技术创新意义的宏大工程,放在一个家庭的故事环境中,使得剧本有了一个较好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人物设置也较精妙,为这个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很高的题材,找到了一个艺术开掘的角度,把技术内容化为艺术表达和故事表达,这个构思是很成功的。编剧的构思阐述也准确地找到了这个题材的难点、特点和重点,并且能把这个艺术构思贯穿到剧本创作之中。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原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奖办主任赵德全:这部广播剧创作者所选取的讲述角度和展示工程内容的路径,是一个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广播剧讲“人”的故事、讲“情”的故事优势的好方法。该剧通过两代人的沟通交流、对话提问以及其他家人的视角,展现了我国新老桥梁建设者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突破创新,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的奋斗精神。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原秘书长张君昌:广播剧《放歌伶仃洋》依托深中通道火热建设背景,用两代桥梁建筑师的家庭生活、情感相串联,以细腻的笔触讴歌了中国速度、湾区风貌和当代建设者的风采。该剧串联起桥梁建设的一个个经典瞬间和创新故事,以及由此辐射开来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儿女情、夫妻情、大桥情,三情相牵;新发明、新纪录、新名片,三新闪耀;岛桥美、湾区美、前景美,三美与共;微观真、宏观真、艺术真,三真一统”的艺术特征,较好地诠释了“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的主题。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作者: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