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重器”看东莞科创跃升
东莞+
2023-11-14 08:30

11月12日,全国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在广东东莞揭牌,这个长条形的绿色物体蜿蜒伸展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一层空间里。

红的、蓝的、绿的、黄的……以散裂中子源的靶站为中心,和这条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同处一室”的还有已经运行和正在建设的10条不同颜色的谱仪,向四面蜿蜒“伸展”——作为探索物质内部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从“世界工厂”东莞出发,向大湾区,乃至全国“伸展”,助力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自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运行,注册用户超50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

11双“火眼金睛”

谱仪建设进入“井喷期”

11月12日揭牌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未来将填补我国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为高温超导、量子磁性、拓扑材料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在过去的四年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谱仪建设团队和学校物理学院等相关团队克服了疫情的影响,突破了斩波器、散射腔、探测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坚克难,落实谱仪建设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

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谱仪是实验终端,是一种用于测量中子的能谱和动态行为的设备。

“谱仪是利用中子散射来测量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的装置。科学家可以把不同的材料放置到谱仪装置,测量原子在物质中的位置,以及原子在物质中如何运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每台谱仪都有自己的“特长”,为不同领域的用户提供相应研究能力。

谱仪数量的多少决定了研究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科学家手中有多少观察物质内部结构的新手段。

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运行和建设的11条谱仪之一,也是“国之重器”谱仪建设进入“井喷期”的一个生动体现。

今年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进入谱仪“出束”的高峰期,跑出“中国速度”。今年1月初前后的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谱仪、微小角中子散射谱仪、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等4台谱仪接连成功出束,中国散裂中子源解锁多重“技能包”。

在此之前,通用粉末衍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小角散射仪三台谱仪早在2018年就投入运行,多物理谱仪于2021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大气中子辐照谱仪于2022年6月通过验收,投入运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台台谱仪如同一双双“火眼金睛”,给科研工作者探索物质内部结构持续提供有力武器。

10轮运行,超5000名注册用户

东莞出发,花开湾区

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共建。2016年,30岁的王猛回国参与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规划建设。

此前,王猛团队发现了全新的镍基超导体,他们通过材料生长、表征等手段发现了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但要解决高温超导机理,离不开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因为散裂中子源,他从谱仪的“用户”成为“制造者”之一。

一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的建设成为中山大学吸引国外人才回流,提升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

东莞本土高校东莞理工学院也获益匪浅。由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中国散裂中子源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自2021年10月正式向全球的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用户在这里开展多项实验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是最大的群体,仅香港的用户就占到了10%。大湾区用户在这个装置上完成的科学实验,占到25%。”陈和生表示。

作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汇聚顶尖人才、开展科技合作的重大平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在粤港澳科技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创新研究成果在东莞本地和大湾区实现了落地,让大科学装置释放最大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运行,注册用户超50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在已完成的用户实验课题中,涉及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等,为许多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成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平台。

时隔16年

东莞科创,持续出发

“希望借助在东莞参加这次会议的契机,和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全球的专家们展开交流,达成一些合作。”在10月30日举行的第24届国际先进中子源合作会议期间,欧洲散裂中子源(在建)的德国专家Annika Stellhorn表示。

这是散裂中子源领域全球顶级科学会议自2007年在东莞举行之后,时隔16年再度在东莞举行。

彼时,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东莞市签订共建散裂中子源协议,进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筹划阶段。16年前,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是“取经”,向先进国家学习;时隔16载时光,中国散裂中子源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本次大会则是互为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不带来GDP”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东莞带来了丰富的科创资源。巍峨山下,松山湖畔,16载时光,中国散裂中子源同样见证了东莞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从2005年起,东莞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对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多年,东莞助力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止步。目前,东莞已初步形成了“1+1+N”的科技政策体系。

如今,松山湖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还有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即将推进建设,从源头创新上担起提升大湾区创新能级的重任。

中子散射谱仪是一种能深入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和运动等性质的测量仪器 新华社视频截屏图

也因此,松山湖科学城在2020年7月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

加速云集的大科学装置,日益肥沃的科创土壤,持续完善的科创生态……东莞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科创资源、人才资源,助力东莞深度融入大湾区建设,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东莞力量。

(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克 三审 刘思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