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中小学生“黑竞赛”,与家长的功利心不无关联
晶报记者 李岷
02-28 07:37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日前,教育部连续发布两则有关中小学竞赛的通报:一起违规竞赛被查处,另一竞赛活动资格被撤销。其中,被撤销资格的“致敬英雄”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创作竞赛,原属于“白名单”中的活动,但该竞赛存在私设子赛项、层层转包、违规收费、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经多次约谈提醒,主办方仍未妥善整改,严重违反了有关规定,受到严肃处理。

截至目前,“白名单竞赛”只剩43项。

自2018年起,教育部已先后三次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建立竞赛“白名单”制度,严控竞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确保竞赛公益属性。

曾经对于中国电影,我们打趣说: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言下之意,电影质量的参差不齐除了受剧本、制作、表演的影响,更多其实是受众市场审美和品位的一种投射与反馈。把这个说法套用在如今的中小学竞赛上,或许同样合适——为什么“黑竞赛”屡禁不止?因为有那么一些渴望拿竞赛证书说事的家长群体存在。

先不说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各类竞赛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就说想通过比赛拿奖、把获奖经历写进孩子的简历,从而达到加分的目的,就充满了成人世界功利主义的味道。家长们或许已经忘了,竞赛背后真正的初衷是什么?假如没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对某种特长、学科的热爱和付出,只是通过短期的砸钱+集训模式来应付一下比赛,甚至花钱买个获奖证书,更有甚者,家长代替孩子参加比赛,这样的“加分项”有何意义?它们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孩子只会看到,原来通过捷径,不必投入太多便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简历增光添彩,虚虚实实的奖项中,他们最终只会迷失了初心、放弃了努力,丢掉了本该热爱的东西,也丢掉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持之以恒的付出。

当人们都去蜂拥追逐某种结果,而忽略了其中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长久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让竞赛回归应有的秩序,作为一种培养兴趣、提升素养的通道,让孩子通过良性、有意义的竞赛收获智慧、收获美、收获朋友,这才是“白名单竞赛”存在的终极目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图欣赏: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