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省委书记视作珍宝的他们,在深圳过得怎么样?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02-21 22:21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在2月18日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如此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黄坤明在讲话中提出“四要”,其中第一点就是,要视人才为珍宝。

黄坤明呼吁,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省的主政者 ,为何如此呼唤人才?

经济第一省 还缺人才吗?

广东有1.27亿常住人口,每天约1.5亿实时在粤人口。从数据上看,广东并不缺人力资源。

然而,总体来看,广东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根据“七人普”统计,广东受高等教育人口占3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仅16.3%,在全国各省份当中仅排在第13位。

同时,广东有超过1800万户的经营主体,超过7.5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市场主体,众多的产业科技创新,意味着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人才专题分论坛上直言,“预计到2025年,仅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缺口就超百万人,高层次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曾庆洪认为,科技领域往往是“成功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就会带来一个工作团队,就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在一些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复合型人才面临缺口。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作为一个高研发投入、高壁垒的成长型赛道,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研发人才缺口。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的调查显示,深圳市生物制药企业在开发新药或者医疗器械项目时存在的三大困难集中在招人困难、资金紧张和缺少公共技术平台。其中,“招人难”位居首位。

当人才供应跟不上,将掣肘这些产业的突围,甚至影响经济第一省的长远发展。

科技+人才=产业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承担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的重任。黄坤明在讲话中坦诚说出压力:从现在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紧、任务重,广东要走在前列,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达到新的发展高度,黄坤明指出,关键要靠科技创新、靠产业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

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亟需人才支撑。

“现在的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就是人才的竞争。哪里有人才集群,哪里就有新科技产生、新产业集群产生、产业链的产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接受深圳卫视记者采访时谈到,“如果把科技加人才,基本上我觉得就是等于一个产业的产生。”

郑永年认为,发达经济体一定要有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创新,而这些原创性创新怎么来?就是人才+科技,科技的核心就是人才。“科技就是人的产物,科技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就是那些科研人才,我们学术界叫‘科学人口’创造的。”

服务+保障 留住顶尖人才

深圳有句名言,“深爱人才 圳等您来”。多年来,深圳积极吸引各地人才,不断优化服务,让人才选择深圳,留在深圳。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为发言嘉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分享,她筹建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场地短短半年便从毛坯房变成了现代化的实验室,且科研场地建设与人才招聘同步协调进行。

“我感受到最多的来自广东、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分别是‘服务’和‘保障’。”颜宁说。

在建设场地和硬件的同时,她表示,“科研无忧”的软环境打造也将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保障全力投入创新,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形成,提供重要战略支点。“我们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打造全新SMART program,坚持‘高起点、国际化、重交叉、破边界’,整合优质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和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颜宁表示。

颜宁的故事,只是深圳服务人才的一个缩影。在深圳的人才“蓄水池”里,仅过去一年,新引进人才入户15.67万人,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6.4万人年、增长7.1%。

改变人才的定义 向全球吸引“科学人口”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郑永年对深圳卫视记者表示,与全国相比,深圳“科学人口”数量领先,然而与新加坡、首尔、硅谷等人才高度密集地区相比,深圳仍有发力空间。郑永年建议,深圳下一步一定要改变人才的定义,向全球吸引“科学人口”。

“硅谷的人才是全世界的。硅谷的外国人口是60%,美国人是绝对的少数,硅谷2/3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来自全世界的一代二代移民。”郑永年认为,深圳应放眼全球招才引智。

同时,放宽人才标准,“能促进我们的科技发展的就是人才,‘帽子’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的指标,香港新加坡这两个城市在吸引世界人才方面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我们可以好好地向他们学习。”

在面对产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时,深圳对自己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深圳的决心:“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深圳一方面不断修炼“内功”,增强城市吸引力,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一方面不断做好人才工作,为人才引入和发展“破藩篱”。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故事还在鹏城继续。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露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