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社论 | 深圳,在大湾区挑大梁
晶报记者 李跃
02-18 07:53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转眼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五周年了。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的世界级大湾区勾勒出了轮廓。

目前,全世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大湾区,分别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这三大湾区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比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近6000万,面积5.6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世界上的湾区经济竞争。

按照该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过去这五年,年轻的粤港澳大湾区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朝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作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渐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而深圳,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深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后几个月,也即2019年8月18日,国家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名义,再次为奔跑的深圳拧紧了发条——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从此担负起更高的国家使命。

也就是说,2024年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五周年,也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五周年。与这样的重大时间节点重合,深圳天然地被历史赋予光芒,被置于宏大的发展格局与视野之下。

站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下来观察,我们才能进一步发现并理解,五年来,深圳是如何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深入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的。换句话说,五年来,深圳是如何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在多个领域勇挑大梁的。

深圳在扩大开放、制度创新方面勇挑大梁

这里需要提及两个地理名词,即前海与河套。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开发布,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赋予更大的机遇。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该方案扩展的不仅是前海的地理空间,更是前海的发展空间,前海由此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几年来,前海对照国际标准和水平,强化整体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以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法治建设、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八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逐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深度融合、有效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规则体系。

与前海遥相呼应的是河套。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与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这块面积仅3.89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被推上了更高更坚实的发展台阶。

遥想当年,蛇口一个“点”的改革,开创了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高速发展传奇;而今,前海、河套同样是这样一个创新之“点”,肩负着助力深圳以及大湾区走向更广阔世界的重任。

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勇挑大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排名显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位列第二,这也是该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高居全球第二位。

作为一座以高科技发达著称的城市,深圳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仅以2023年为例,深圳全年GDP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高位稳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超过六成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城市“双冠王”。

这里需要提及光明科学城。2023年6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光明科学城是全国第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它将通过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提升湾区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比如,作为光明科学城布局的两所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深圳湾实验室已入驻百余个PI课题组,集聚了1400多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员,34名科学家入选生物医药领域全球前2%科学影响力榜单。

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港园区已经聚集了447家科技企业和23家科研机构,包括一大批世界500强的研发中心和独角兽企业;科技人员高达3000多人,超过1500名粤港澳创业青年集聚于此,共同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000家以上,达到2.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33万家。设立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投向更早更小的科技项目。全市33家企业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并列全球第六。从这样的数字中不难看出,深圳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深圳在生态保护、绿色共享方面勇挑大梁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深圳勇担“碳路先锋”,积极探索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深圳蓝”“深圳绿”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

2021年9月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我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同时,也是全国首个立法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措施的法规。它的一大亮点,就是增设了“应对气候变化”专章,将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纳入其中,比如,建立本市碳排放管控机制、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等。

深圳还意识到,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不只是一种宏大叙事,也和每一个具体的人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秉承低碳生活理念,以日常生活细节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宏大愿景。所以,自发的“碳中和”行动,在深圳处处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底,深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对深圳这样一个以高科技发达著称的城市来说,这样一枚自然勋章颇有意味,也可能超出了许多人对深圳的惯常认知。说到深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科技深圳,是创新深圳,是文化深圳……但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深圳,已成为描述这个城市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词。

未来,深圳还需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以“先锋者”姿态,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智慧化、精细化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圳经验”。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新春开工第一天,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这个大会,为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拧开了加速器。展望未来,一个发展活力更充沛、创新能力更突出、产业结构更优化、要素流动更顺畅、生态环境更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矗立在南海之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将继续勇挑大梁,与港澳、与另外八座湾区内地城市一道,共同谙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