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海上广东,如何开拓? | 十问广东经济
南方+
02-17 10:24

广东,中国的南大门,这里拥有我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岛礁、港湾众多。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

经济总量刚突破13万亿元的广东,今年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海洋。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多次提及海洋建设,更将其列入2024年广东省政府“重点抓好十二个方面”之一,实属少见。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广东如何突围,开拓海上发展新空间?

海面上成片的发电装备,尤为壮观。南方+记者 张令 石磊 通讯员 胡粤军 摄

“蓝色动力”

优化发展格局

海洋大省广东,拥有14座沿海城市。从珠三角到粤东再到粤西,近七成的城市都靠海。

“全省一盘棋”,如何最大限度激发“蓝色动力”?梳理这些城市的海洋产业规划布局可以发现,各地都有独步海洋的“绝招”。

向西看,粤西沿海城市着重发展临港工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探索能源绿色转型。

“广东有着中国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已经视他乡为故乡!”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铭祥的这番话,曾火遍全网。

如今,诺言已兑现。作为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已累计投入超百亿元,投产后预计每年将带来约50万吨的氢气产能,与石化产业形成绿色化工与氢能千亿级产业集群。

向东看,风力资源丰富的粤东沿海,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

抢抓风口,汕头正依托良好风能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建设海洋强省,港口既是门户,也是支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完善港航基础设施、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都是今年广东在海洋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

目前,广东临港产业聚集效应愈加凸显。以深圳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为例,各沿海城市越来越重视港产城深度融合,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新动能。

将“施工图”变为“实景画”,各地正依托各自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挺进深蓝。

东华能源项目一期建设现场。图源:羊城晚报

“蓝色引擎”

培育现代海洋产业

风从海上来。开拓新蓝海,做大做强做优现代海洋产业,广东正当其时。

看近海,海上风起绿电来。

去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源源不断的“绿电”从中国广核集团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输送到千家万户。

位于粤西的阳江,海风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驱动了一个千亿级产业。在“海上风电+”融合开发新模式下,一个世界级的风电产业基地正加速崛起。

全产业链招商,全产业链布局。打开思路,朝集群化发展,成为不少沿海城市的选择。2023年,广东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约1000台(套),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200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

再看远海,耕海牧渔启新程。

今年1月,全省首个中欧海洋渔业产业创新园战略合作暨粤东合作项目成功签约。由省农业农村厅引进挪威巴林海洋渔业公司,将在汕尾、东莞两地开展海洋渔业项目合作,共同创建中欧海洋渔业产业创新园。

那么,如果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是否可行?广东使出新的“招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发展。

去年11月,全国首个风渔融合智能化养殖平台阳江“明渔一号”起捕首批近万斤金鲳鱼,标志着风机导管架基础与养殖网箱融合发展模式试验取得成功。

“这有利于全方位利用海域空间,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教授周婷说。

当然,海洋“聚宝盆”潜能也不容忽视。如今,广东正协同推进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前沿产业,打造海上矿山、海上药库、海上油田等。

这其中,科技创新扮演了重要角色。

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珠海云”号交付使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正式投产,由5G、云计算、物联网和“GPS+北斗定位”组成的数字渔船系统成功开发……

不断突破的海洋科研实力,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年11月10日,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上,工人们正在收鱼。南方+记者 张令 石磊 通讯员 胡粤军 摄

“蓝色屏障”

向海洋要未来

20万元1米海岸线,什么概念?

今年1月,广州南沙以456万元,竞得湛江雷州市调风镇周边海域22.8米海岸线占补指标,为全省首例,实现了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经济领跑全国,却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等挑战。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怎么干?

第一步,下好“规划棋”。

去年8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广东将强化“六湾区一半岛五岛群”海洋空间格局,跨行政区推动大汕头、大红海、环大亚湾、环珠江口、大广海、大海陵六大湾区和雷州半岛的海洋资源整合,优化珠江口、大亚湾、川岛、粤东、粤西五大岛群功能布局,提升陆海协同发展的持续力。

第二步,擦亮“生态色”。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滨海湿地修复、海堤生态化及美丽海湾建设“五大工程”建设,成效日益凸显。

举例来说,在广州南沙,虎门大桥北侧海岸线实现了垃圾遍地到水清沙幼、海鸟觅食的蝶变;再看汕头青澳湾,大排档遍地、雨污混合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是全国红树林大省广东的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广东目标笃定——到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广东“探路海岛”的答题思路。

去年6月,广东7个海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其中,珠海的桂山岛通过持续数年的生态修复,从传统渔村变身为美丽海岛,海洋渔业全面转型,渔民平均每年每户增收达9万元,弹奏出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音符。

桂山岛。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广东动能澎湃,潮头正劲。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广东将写好“海”的文章,奋力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