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同”新闻日志1 | “三同”前为什么要上这两堂课?

读特记者 翁惠娟/文 谢坤 翁翁/图
2017-10-30 21:10
摘要

今天,深圳中青班学员在宁夏自治区党校一天的学习,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上午的课是“豁然开朗” ,下午的课是“激情担当”。

第一天9月3日 

地点:宁夏银川宁夏党校

今天,深圳中青班学员在宁夏自治区党校一天的学习,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上午的课是“豁然开朗” ,下午的课是“激情担当”。

上午,宁夏党校的马晓梅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宁夏回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两个小时的讲述中,身为回族一员的马老师带着感情,图文并茂地为我们细细讲解——

宁夏自治区668万人口中,回族人口达240万,占36%;回族有六大信仰,五大功课;回族戴的“礼拜帽”有什么讲究;他们为什么坚持“内洁外净”;他们见面时如何互致问候;他们的姓名有什么美好涵义……

在即将走进回族农户家庭之前,这样的讲授是非常实用的。惟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更好地相处。而课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谈到的一幅对联。

马老师介绍,在固原二十里铺拱北,有一座伊斯兰建筑,这个建筑有着浓厚的中华传统建筑的元素,除了飞檐斗拱,最特别的是其中的一幅汉字对联——上联是“教演四方敬服念拜斋课朝”,下联是“道通东土敦崇仁义礼智信”,横批“中和”。

“念拜斋课朝”是回族的五大功课,而“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常”,从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了汉族和回族,伊斯兰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并且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可以让彼此更了解,情谊更深厚,文化也因为多元而丰富多姿。

下午,党校的王琼教授的一堂课《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老师讲得妙趣横生,我们听得热血沸腾。

王教授从毛泽东同志1935年所写的《清平乐 六盘山》讲起。这首诗歌写得气势磅礴,豪情万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王老师列举了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写的多首“清平乐”,分析了毛泽东从蒋桂战争到会昌到六盘山等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心境起伏,由急到缓,逐渐自信从容,对未来满怀信心。而他的信心在最后一句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王教授和学员们现场互动,询问“长缨”意指哪些?

学员们也回答着——是因为军队,因为党的领导,因为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问与答之间,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王教授在此时则揭示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的深刻内涵,那就是:信仰,阔比苍穹的精神;目标,变化中的实力;行动,拥有行动力和协调力的“虎狼之师”。总而言之,是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任何时候都永不气馁的精神!

王教授分析了中国“长征路”的三步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及的“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了解读,冷静分析了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谈到建设伟大工程中,她提及目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着“脱离群众”这一威胁时,特地播放了《江山》一歌: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词朴实无华,在此时听来,更是入脑入心。

在讲课的最后,她还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接受媒体采访的一段视频。当时,习近平同志回忆了他当年在陕西的七年知情岁月,娓娓道来当知青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还动情地表示,“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这段拉家常一样的视频,让即将走进固原走进农户家参加三同的学员们感慨万千,“进万家门、知万家情”方能“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融入群众,才能有最真切的了解,最准确的把握,结下最深厚的情谊。

明天,学员们就要出发到固原开始“三同”了,在西北这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将看到什么,收获什么?心中有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

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翁惠娟/文 谢坤 翁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