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开幕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01-26 13:3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甲辰龙年,新岁峥嵘。上海博物馆携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院推出“春光龙融——上海博物馆龙年迎春展”,与观众共度龙年新春。展览于1月26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据文献记载,龙的重要特质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它是一种上天入地、兴云布雨的超凡存在,对于农业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龙亦是古人心中的吉祥神兽,指示着东方和星宿、帝王和权力,又被吸纳进佛教与道教体系,发展出了影响至今的龙王信仰。

本次展览共展出八件不同时期、形象各异的龙文物。包括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盘、金代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明末清初尤侃犀角雕六龙杯、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金代珊瑚龙,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以及西安博物院藏的唐代金龙和唐代鎏金铜龙首银链,共同阐释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体现各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红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龙,在2003年于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出土。这类玦形器被认为是龙的早期形象,根据造型推测可能源自猪、熊或蚕等,体现了龙文化起源的丰富性。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大型祭祀遗址群,发现了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及大量玉质礼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遗址内的高等级墓葬以玉器为重要随葬品,可能将其视作通神的工具。

西安博物院藏的唐代金龙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作腾空奔驰状,脚爪锐利,爪为三趾。身躯较直,下部镂空处镶嵌绿松石。角、三爪及尾上各有一小孔,为穿铆钉之用,推测其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龙鳞清晰细密,形态矫健有力,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西安博物院藏的唐代鎏金铜龙首银链,链身以银丝编结,配以龙首形锁头。龙首为铜质,表面鎏金,独角长嘴,巨目獠牙,大耳长须,鼻上卷,口含圆环锁扣。龙首与链铆接在一起,整器长达102厘米,重647克。根据相似文物判断,此链可能是僧人或居士佩戴的项链,意在礼佛护法。其制作精良,材料昂贵,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当时佛教寺院经济的发达程度。

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晚期龙纹盘外腹饰一周变形龙纹,无具象龙首。内壁饰十二条首尾相接的鱼纹。内底中心为盘旋式的卷龙纹,龙首居中,有两圈眼眶,圆目突出,龙角和口部的形式比较特别,左龙角后有一小龙,龙首下有两条对称曲体的小龙。躯干右旋,饰鳞纹,旁设两爪。盘主要使用在盥礼之中,用盛水的盉或匜浇水洗手,废水承接在盘中。在祭祀和宴飨时都要行盥礼,以表明自身的洁净和对客人的敬重。龙纹多与盘等水器结合,体现了龙与水的联系。

上博馆藏的另一件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窑青花胭脂红云龙纹双耳扁瓶,瓶身前后各以胭脂红彩绘一正面五爪龙,并以青花绘祥云环绕其间,青花深沉,胭脂红娇艳,两色相映成趣。扁瓶颈部以胭脂红彩书写异体“寿”字,寓意百寿吉祥。底部落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一朝多有对历代名瓷的临摹与仿烧,此类扁瓶应是借鉴明永宣时期的抱月瓶而来。胭脂红为釉上彩,于雍正十三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督陶官唐英(1682—1756)称之为“新制西洋紫色”。五爪龙纹是清代官窑瓷器的御用纹样。不过至晚在乾隆初,这类纹样已经在民间使用,且官方并未严厉禁止。乾隆所作的朱批中明确表示“五爪龙者,外边常有”,指示唐英可将选落之器在当地变价出售。

针对此次龙年特展,上海博物馆将在微信推出龙年自拍表情特效、系列表情包、特制红包封面等线上资源,让观众在有趣互动中度过一个美好的龙年新春。上博文创以馆藏龙元素文物为灵感,将推出十余款文创新品,包含红包、明信片、扑克牌、帆布包、挂件等。其中,龙年盖章明信片将不同文物上的五条金龙与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笔下的“福”字巧妙结合,分层套章以金色墨水落印于喜庆红纸上,向观众传递美好祝福,开启一年福运。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