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览“文史哲科艺美” 的小百科全书
李方
01-21 09:1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作为教过语文课又作过师资培训教研的老教师,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简称《六百篇》),重温学过、抄过、背过、教过的诗文,似乎重归母语教学的精神家园;弥补未曾读过的经学、小学、尺牍、碑铭乃至科技发明札记、踏勘探险行纪,又似乎在补习充盈、在反刍咀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 任翔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由文而化育的切身体验,我深感《六百篇》不仅是语文老师教学备览的案头书,也是文理兼容的各学科教员进(浸)修涵养的常备读本,更是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奠定文化素养根基的经典文库。当然,进入学习型社会的成年公民,无论步入社会、身处职场,还是万千家庭、身为家长,《六百篇》堪为赏心悦目、常读常新、通览“文史哲科艺美”经典的小百科全书。

正如全书的前言开宗明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其编辑出版,不仅从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审美特质、精神价值与普及传承诸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目标内容、实施策略到经典遴选、序列集成,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还完成了从单元导学的单篇注释与解读,到分类排序与组合,进而建构起“文与解”、“思与行”的浩繁工程;同时,从中华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的高站位、新视野,找到文化传承最根本、最扎实的路径——回归母语经世典籍的文本阅读,也就是全民阅读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与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有效对接、交汇融通。

例如,语与文的契合。第一卷“启蒙本”,由言语朗诵到识文断字、再从歌唱背诵到书写析义,耳濡目染、口读心会,听说读写多感官让母语、汉字在经典阅读中“活起来”,辅之以由浅入深的“注释”、深入浅出的“成语、寓言、神话、声律”等符合认知规律的单元“导学”,声情趣美并茂,潜移默化生成,厚植语文之基、文化之根。

再如,文与篇(章)的过渡,文与体(例)的梳理,文章文体与文化的源流、演进与创造,帮助青少年通过现代汉语、白话文,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认知、把握古汉语、文言文,《六百篇》起到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船与桥”、指南与导航的功效。从课内接触较多的诗词文章,到课外引人入胜的史传传奇话本,再到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而通常为人少见的文体的选入和解读,包括诏奏、从秦嬴政《初并天下议帝号令》到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尺牍、从汉司马迁《报任少卿(安)书》到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碑铭、从汉班固《封燕然山铭》到明张涛《五人墓碑文》,哀祭文、从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到清袁枚《祭妹文》等等。透过编辑序列,读者发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的隐线,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绚丽多姿。而《六百篇》的选目,与语文课本避开重合又支撑互补,减繁冗而见精微。纵横千载,荟萃百家,优选各段历史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名篇佳作,为自主选学、拓展深学与博学,提供系统、完备、精要、恰当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文选的编纂集成。每逢盛世,官修“经史子集”,以收经天纬地、标领教化、传承典范之功效。民间修编刊印文选,也是不胜枚举。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意在正本清源、保存承继、以文化育。正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若概括《六百篇》的育人功能,正如该书前言所强调:“坚持学习者视角,坚持经典性原则,坚持学以致用精神。”正是依循由语及文、阅读经典、理解文本、把握文体、赓续文脉、涵育文化、赋能自信、自觉践行的守正创新之路,“三个坚持”为《六百篇》经典阅读注入了文而化育的张力和启智润心的魅力。

编辑 连博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李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