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治理创新·前海论坛”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01-14 19: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主办的“全球城市治理创新·前海论坛”1月13日在深圳前海举行。论坛上,主办方举行了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前海基地揭牌仪式,并启动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数据库及《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丛书》项目,发布了“深圳城市治理创新案例(2023)”。

专家学者共论城市治理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报水在致辞时表示,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下辖多个省级和市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研究院在学术研究和咨政建言方面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希望研究院以落户前海为契机,深度参与前海开发建设,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在致辞时表示,当今全球城市化率接近60%,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65%,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研究院将聚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致力于打造新时代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研究的高端智库和交流平台,研究院落户前海不仅有助于研究院在地发挥研究优势,还将与前海共同探索全新的地方政府-高校智库合作发展模式。

在主旨发言环节,世界大都市协会秘书长乔尔迪·巴克尔提出,创新城市治理形式要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当前全球的新城市规模可区分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群,人们可以在大城市空间获得创新、文化、工作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机会,但也要在居住方式、空气质量、通勤时间以及街区安全等方面付出代价,如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是当下最重要的城市治理研究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军表示,美丽中国建设需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借助以遥感、空间定位和GIS为核心的时空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城市空间治理,做好时空型监测评估,克服以往各部门(地区)各自为政、单一调查评估的局限性,增强对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状况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认知。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会长王杰秀表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强,全球灾害事件频发,要树立现代灾害治理理念,认识到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性和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的复杂性、严峻性,强化工程性减灾措施,减少易损性,全面提升减少灾害风险能力。

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原副司长、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理桥以长三角建设“水乡客厅”为例表示,“水乡客厅”以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力、示范性为设计原则,以“把生态绿色渗透到要素资源优化中”为治理机制,形成了新的“水乡客厅”治理模式。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认为,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城市加速谋求自身治理体系革新,在坚持“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推动琴澳合作,构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体制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大重要平台合作力度最大、创新突破最显著的探索实践之一,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也是粤澳双方在深合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郝雨凡认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未来需构建更开放的发展理念,中国城市必须“世界化”。要进一步调节“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打造服务型政府、稳健型市场和活力型社会,要以“人”为核心,以人流汇聚带动智慧、资本、技术等的汇聚。

来自中央党校和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建部节能与科技司、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深圳前海合作区党工委等科研机构和党政部门的100余位嘉宾出席论坛。

据悉,该论坛是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落户前海后发起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旨在响应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号召,发挥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打造新时代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研究的高端智库和交流平台。

(主办方供图)

编辑 贺佳艺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