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琼蕊风流》:柴米油盐酱醋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

崔建明
2024-01-08 13:20
摘要

我们在《琼蕊风流》的文化叙述里得到清晰的茶文化的经脉

茶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公元前2737年,有一个名叫神农氏的人在旅途中的时候无意中将几片树叶投入了水中,发现水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独特的香气和味道,从而揭开了茶叶的神秘面纱。

后来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人将茶叶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并改变了世界的生活方式。

中国是茶的故乡,印度和韩国长期以来都说他们是茶的源头,可是又拿不出可以佐证的文物与可信的文字记载,而中国在2700年前陆续有了《神农本草》、《华阳国志.巴志》、《食经》、《广雅》、《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茶经》等茶文化专著,印度人对茶的认识很晚也不知道如何种茶和饮茶,直到公元1780年,英国和荷兰的殖民者才开始将中国的茶籽带进印度种植,即便是印度著名红碎茶产地阿萨姆也是1835年在中国人的指导下才开始种茶和制造小种红茶,至于韩国和日本在唐朝以前都不知道茶为何物。

在陈永昊、徐吉军、沈纯道三位江南学者的《琼蕊风流》(杭州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一书中,厘清了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人文荟萃,但是对全球时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茶叶、陶瓷和丝绸,在这三种外贸产品中茶叶至宋代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更重要的是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在宋代已蕴育成熟,这个观点是《琼蕊风流》一书的重要收获。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陆羽(733一804)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把与农业和植物相关的起源都归纳到神农氏名下是公认的历史约定,唐代以前茶字为荼,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字减了一划而写成了茶,茶的演绎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中得到印证。

入宋后,茶文化发扬光大,客人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还流行斗茶。

宋之前,茶以蒸为主,所谓蒸青即为蒸茶,陆羽的《茶经》流传开来后,茶的饮用便改成撮泡法以及炒青和烘青等各种炒制大法。

《琼蕊风流》讲述宋代的茶文化大有深意,禅道茗鉴、茶禅一味、茶禅妙悟、品茗悟道、浅茶满酒、品茶观道、艺释茶道、茶味人生、杯中悟道、茶和天下等茶道禅机将神不可测的禅意悠然开放在心间,在一心一念中体会了人生的起落变幻,留下了苏东坡在莫干山访问寺庙时的谒语。

方丈说,坐,并呼小和尚:茶。苏东坡取过善簿提笔捐香火钱。方丈见状又说:请坐,又对小和尚道:上茶。方丈又见善簿上的大名为天下名士苏东坡便赶紧行了大礼说:请上坐,又吩咐小和尚上好茶。同时恳请苏东坡留一墨宝,苏东坡手写了“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这样一幅对联,暗讽了方丈以貌取人。

这样的茶道传说证明儒释道和民间信仰已经融入了中华茶文化,茶道在宋代的确立保证了茶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先进性和独特地位,也从《琼蕊风流》的研究中发现茶道从来就是以神迹和善行的结合为文明主题的首选。

我们在《琼蕊风流》的文化叙述里得到清晰的茶文化的经脉,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文化在诗歌和哲学及文学层面上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孕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那些星光灿烂的宋代大师苏东坡、黄庭坚、秦观、李清照、陆游、杨万里、辛弃疾、刘克庄无不创作了精彩无比的咏茶作品,后人称羡不已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大家为宋人,那些黄钟大吕般的散文名赋以及书画大家李唐、史显祖、宋徽宗、米芾等均以茶入画作文,给中国的文明发展史营造了一片后人景仰的两宋人文大气象。

江南的三位文化学者以自已的睿智截取了中国史上文明发育齐全的宋代来讲述茶文化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历朝历代的茶道、茶艺、茶具、茶饮、茶人在《琼蕊风流》一书中尽显风流,它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审美的再次诠释,全书的核心观点为中国茶道以茶为基础进而上升为文化、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教育、宗教、民间习俗和信仰等,再进一步抽象升华,则为哲学层面的“道”和“天人合一”,看茶也好,品尝也罢,都是中国茶道的哲学内容。

《琼蕊风流》印证了“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茶禅一味的禅意令读者在茶文化的诗意里领悟到一个新的美学意境。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丁庆林


(作者:崔建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