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机场“扎堆” 怎么做到不“内卷”还齐增长?
央视新闻客户端
01-03 23:54

身处港珠澳大桥蓝海豚岛,身后,就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香港国际机场。前几天,香港机场录得单日客运量16.4万人次,飞机起降量是达到了1034架次,这两个数据都刷新了疫情后单日的最高纪录。

巧合的是,不远处的深圳机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也创下了单日执行航班量1235架次的历史新高。珠海机场则在稍早前就宣布了年旅客吞吐量再次突破1000万人次的消息;白云机场则刚刚宣布2023年累计运送旅客突破6300万人次,居全国枢纽机场首位,澳门机场客运量持续恢复向好……今年前三季度,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实现了“翻倍式”增长。

要知道,这五个机场都位于珠江口两岸,机场间最远的相距还不到150公里。在很多人看来,互相“抢客”都还来不及。这五大机场竟然齐刷刷携手破纪录,还出现了“互相借力、一起增长”的新局面。

从“竞争”到“共赢”,背后藏着哪些“湾区密码”?

首先是粤港澳三地有“有大格局”:港车、澳车北上,经珠港飞政策相继落地。粤港澳三地群众可以便捷前往大湾区其他城市便捷乘机。粤港澳三地看似让出了原有的市场和客流,实则有着粤港澳三地互为市场、互相“引流”、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打造湾区新经济纵深的深度考量。五大机场错位发展,良性互动。

“深圳机场发挥国内航线网络及综合交通枢纽联通大湾区的优势,强化与香港等机场的互联互通。启用了首个深港‘双城’候机楼。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一流的机场群。”深圳机场股份公司市场发展部部长张哲表示。

从“大格局”到“大市场”

不久前,广东再次着重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对于大湾区来说,合作走向纵深,眼光就不能只在辖区的“小市场”里兜圈,而是要把一城一地的优势,聚集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优势。融大大小小的湾区机场,为相互间协同运行差异化发展的“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粤港澳三地合力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

而对于港澳而言,背靠祖国,也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

身后是不断起降的客机,北上南下的车流在港珠澳大桥交汇。站在粤港澳融合最前沿,在飞机的轰鸣声里,我们分明听见大湾区的无限可能。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