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专家谈 | 深圳都市圈应形成互惠互利共赢格局
章平 冯健玮
2023-12-26 11:02
收录于专题:聚焦深圳都市圈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 要

深圳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不局限于深圳市,而是着眼大湾区、引领都市圈,发挥深圳核心辐射功能,借助都市圈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和精彩样本。

近日,《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深圳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不局限于深圳市,而是着眼大湾区、引领都市圈,发挥深圳核心辐射功能,借助都市圈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生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案例和精彩样本。

为什么是都市圈战略

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形成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的地域。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和产业链不断向中心城市及围绕中心城市所形成的都市圈集聚的阶段。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并在都市圈内形成分工不断深化、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梯度有序的格局。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具有优势强大的资金、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能够转化并催生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极。最终,都市圈内形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都市圈中心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周边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周边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对中心城市的发展形成正反馈刺激机制。

建立都市圈可以促进要素合理高效的流动和集聚,从而市场能够得到进一步整合。都市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多样化的创新技术能够在这个市场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这将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往我国经济改革遵循“先富带动后富”的路径,区域间存在着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造成了国家层面的要素流通不畅、重复低效的投资建设,而且也使得规模经济和地区间分工优势难以全力发挥,进而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都市圈的构建能够将这些外部成本内部化,进一步促进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从而降低治理成本。当然,这也是对政府的考验,需要政府探索新的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经验,需要将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充分与资源和要素的流向相配套,才能真正实现降低内部成本,这才是深圳都市圈未来得以良好发展的关键。

为什么是深圳都市圈

在中国创新已经处于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阶段的今天,已成为硬件和制造业创新全球枢纽的深圳,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领跑的关键角色——驱动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深圳完成了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利用国内资源,逐步形成了“深圳创新研发、莞惠生产制造”的深店莞(惠)厂模式,依靠东莞、惠州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最完整、最高效的产业配套基地以及供应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的强大的创新应用转化能力,利用“硅谷一月、深圳一周”的产业配套优势,逐步嵌入世界最前沿的产业链。

但是深圳仍旧存在一些天然的资源约束,如全市建成区占比高、可利用土地空间限制、区域内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等,这些迫切需要在都市圈中得到解决。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交通和产业的规划协作力度。此外,由于以往政府间合作约束力不强,跨市区的合作项目协调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建立成本收益共担共享机制。

从地域上来看,深圳都市圈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在区域内部,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和历史渊源,而且城镇化水平高、创新程度高、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完全具备建设都市圈的坚实基础。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就已经提出了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战略设想。多年来,该区域内部政府间具有丰富的合作协调经验,在交通运输、生态环保、产业合作、民生事业等领域实现了诸多项目的跨市合作。

未来深圳能做什么

深圳要发挥城市圈内部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之路上,推动东莞和惠州的产业转型升级。东莞、惠州和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做好协调配合,实现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深圳要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学习利用香港金融、服务业经验,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借鉴香港基础研发科技创新,以点带面,推进深港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前的现状是深莞惠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尚不协调。深圳作为主中心城市,要具备辐射都市圈全域长远发展的规划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积极探索,为都市圈发展提供更多区域公共品。深圳在都市圈内的区域统筹发展和协同治理中,要进一步深化与东莞和惠州之间建立的沟通机制、互信机制,要遵循“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以合作者姿态建设都市圈,从而在彼此间形成高度配合、广泛整合、深度融合的互惠互利的共赢格局。比如牵头成立都市圈发展的各个层次的联络机制,增强政府、市场的各种联结,共同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

在承认现有差距和面临挑战的现实下,深圳要与美国硅谷等世界主要科创中心进行分析对比,为创新创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形成创新创业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吸引优秀科创人才,发挥创新孵化转化上的优势,吸引以硅谷为代表的世界科创企业和服务机构进驻,服务大湾区、服务内地。

如《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的,要实现深圳都市圈的新时代跨越,需要“以同城化 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发展格局是“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其中,深圳作为主中心,担负着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引领都市圈内一体化发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东莞和惠州作为副中心,需要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这4个发展轴是支撑深圳都市圈发展的空间骨架。深圳都市圈的发展由此形成以中心城市的脉动为带头,以发展轴线的协作贯通为支撑,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章平: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冯健玮: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章平 冯健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