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7期 | “救”在身边
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李岷
2023-12-19 09:37

一名男子正在商业街散步,突然身边有人倒下。情况紧急,只见男子在确认四周环境安全后,跪下身查看倒地者情况。没有呼吸反应!男子立即向四周围观群众求助,“请您帮忙拨打120!请您帮我拿AED!”随机为倒地者进行了心肺复苏。这时,拿来AED的女士却抱着不松手,并质疑道:“你学过急救吗?你会用吗?你有证吗?”男子冷静严肃地请女士放下AED,迅速将电极片贴在倒地者身上。没想到,AED正在进行是否除颤分析之时,女子又试图去触碰倒地者和施救男子,男子再次正色道:“请您不要触碰,请离开!”周围响起一片掌声。

这惊险的一幕,其实是发生在急救培训课程上的模拟演练。2023年12月15日,一周中最后一个工作日,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培训教室里再次座无虚席。刚刚的演练中,以镇定表现赢得掌声的施救者是当天的一位学员,而扮演制造救援障碍的女士则是辅训老师。

其实,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此外报告透露,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较10年前有上升趋势,而且8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

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但如果是突发心脏骤停的意外先来,我们身边多一位掌握初级急救技能的人,就会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救不救?

根据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城市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到达伤病员现场的时间平均为 10~15分钟,在这段“空窗期”下“时间就是生命”。为让更多人会急救并敢于出手急救,深圳市急救中心专门针对全市年满18周岁零基础的市民开发了初级救护员课程。

晶报记者作为无医学背景人士,参加的就是初级救护员证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心肺复苏、AED使用、外伤止血包扎、紧急翻身、异物卡喉急救法等。这个课程自2023年12月3日开放报名,听说市民参与热情很高,记者在“深圳急救”公众号上体验了一把“抢名额”,因为是周四上午11点左右放名额,稍晚一点来报名,周末班没报上,只报上了周五的。

培训效果如何呢?记者以学员的身份也体验了为期一天的培训课程。

课程是从一段2014年的新闻视频开始的。2014年,一名女子在深圳地铁出口处突然晕倒。经过的行人虽然多有察觉,但却无人上前查看,直到一名外籍男士和女伴叫来了地铁工作人员。遗憾的是,没有人对女子进行急救,救护车49分钟后到达时,女子已经无力回天。

这个不幸的事件发生的那一年,正值全国人民对春晚小品《扶不扶》讨论热烈,救不救?怎么救?又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将近10年过去了,有这么多人愿意来学急救,我相信我们如果在她身边肯定愿意伸出援手。那么,谁来试一试,怎么救?”课堂上,随着培训老师话音落下,学员们跃跃欲试,这堂内容丰富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

▲培训老师细致演示,学员们认真聆听。

心肺复苏是个体力活

在培训室中间的空地上,三名参加互动的学员各显神通,尝试对人体模型施救,有的向周围呼救,有的开始做心肺复苏。而围观的学员中有人热情地场外指导,有人窃窃私语讨论动作是否标准。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原本互不相识的学员们在那一刻上了同一艘名为“紧急救援”的大船,成为了同舟共济的伙伴。

课程就在大家求知欲最旺盛、情绪最高涨的时刻顺势进入了心肺复苏技能学习阶段。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4分钟”之说。大量实践表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几率下降约10%。如果只打120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就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十分重要。

培训老师以三位学员的动作为例,一步步拆解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按压位置、按压节奏等细节,指出他们错误的地方。很快,记者就作为第一组学员开始上场练习心肺复苏。

即使是面对人体模型,这才听完理论,就马上实操的快节奏,还是让人不由地紧张起来。打开膝盖与肩同宽,十指叠扣,掌根按在双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伸直双臂,用腰部力量向下压形成压力。辅训老师开始念着数字“1、2、3、4……”带领按压节奏,记者原本慌乱的思绪就在节奏中逐渐稳定了下来,在越来越大声的数字附和声中,找到信心,跟着节奏一下一下地按压。一组5轮心肺复苏下来,回到座位上的记者已经感觉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有些瘫软,原来心肺复苏是个体力活!

但是在危急关头,会这个体力活,就有可能创造生命奇迹。每位奋力练习过心肺复苏学员的双手,都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扭转他人生命齿轮的那一双手。

▲辅训老师展示如何操作AED。

▲学员们在练习心肺复苏按压。

两次“请大家离开”

“心肺复苏是万用起死回生术。”培训老师在课堂上不止一次这样强调,它是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胸外按压又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技术。但是,除了掌握胸外按压、了解人工呼吸的技巧和方法,此次培训中,记者还重点学习了如何操作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英文简称),因为尽早使用AED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现在深圳公共场所配置的AED,可能会有各种颜色和样子,但是它的使用方法其实差不多。”培训老师说,“这些AED都是‘傻瓜机’,只要打开机器,即使没有经过培训的人,都能够按照语音提示完成操作。”

紧接着两位辅训老师在讲台上为学员们打开一台AED教学机,共同演示使用方法——开机,按下“开启”按钮或电源开关,取出电极片,如有贴膜,应先撕去贴膜,按照电极片上的图示粘贴电极片,这里有个很好的四字口诀可以牢记在心——(患者的)右上左下。此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电极片必须牢牢贴在皮肤表面,遇到皮肤上有汗或水则要擦干后再贴电极片……培训老师讲到此处,学员们一阵惊呼,仿佛脑补了那个画面。

贴好电极片还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大喊一声“请大家离开”,这个离开,不是扭头就走,而是让围观人群和贴了电极片的伤患保持一定距离,一来,电极片此时正在分析伤患的心律数据,以免干扰分析。其次,当分析结果显示需要除颤,那么接下来放电键会连续闪烁,施救者需再次高喊“请大家离开”,因为AED要给予伤患电击除颤了,假如有其他人挨着伤患,有可能会被同时电击到,是非常危险的。

除颤完成,则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除颤可以极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那如果AED自动识别后显示不需要除颤,我们应该怎么做?”学员中有人提问。

如果经过识别,倒地伤患确定发生心搏骤停,AED显示不用除颤,那我们不要关机,继续心肺复苏。还记得刚刚的知识点吗?心肺复苏之间的间隔不能超过多久?”培训老师说。

“十秒!”大家齐声回答。

使用AED放电一次后,不需要关机,也不要取下电极贴片,继续对伤患实施心肺复苏。大约两分钟后,AED会自动再次启动,如此循环,AED和心肺复苏一起,更能有效提高现场复苏成功率,真可谓是双剑合璧。

“但是假如用了AED也采取了心肺复苏,人还是没有救活,又该怎么办呢?伤患的家属会不会埋怨我们急救做得不对?”学习了AED的操作使用方法,记者正感慨自己又多了一项技能时,突然听到学员中有人如此发问,热闹的课堂突然安静了下来。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心中的一道坎,一个疑问。“最新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培训老师的话,为大家心中的疑虑松绑。

▲培训老师对包扎伤口的方法进行点评。

▲成人遭遇异物卡喉,可以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

让更多的AED进入生活

深圳自2017年启用在公共场所配备“救命神器”AED,截至2023年9月30日,全市公共场所AED总量已达4万多台,深圳公共场所能看到越来越多的AED了。与此同时,深圳市已标准化培训合格急救员65万,位于全国前列。

作为国内首批大批量系统性开展AED配置工作的“吃螃蟹者”,深圳市急救中心刚开始在公共场所安装时,曾面临过一系列问题:哪些地方需要安装AED?AED配置后如何规范管理?如何让普通老百姓敢用、会用AED……在一边安装AED、一边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深圳在公共场所配置AED项目最终获得了全社会的支持。据深圳市急救中心最新统计数据,到目前,深圳公共场所的AED已助力成功救治8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7岁,AED已经被老百姓充分接受、认可,大家感觉也更安全了。

深圳市急救中心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认可。2020年,作为医政医管局唯一委托起草单位,深圳市急救中心编写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公开印发,开始在全国试行。202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敖虎山在“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广大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普及AED工作取得了极大进步。他特意提及并肯定了深圳率先在公众场所普及AED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深圳市急救中心编写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建设与管理规范》与《公共急救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南》,于今年初相继获批深圳地方标准进行公开发布,对全市AED建设规划、配置场所、配置密度、配置要求、日常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

触手可及的AED配置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公众的急救理念——敢于出手急救,敢于使用AED救人。近年来,深圳市急救中心持续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培训、急诊急救专科能力培训,有效提高危急重症病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大力倡导全民急救新急救理念,面向公众自主开发了急救知识普及讲座课程、青少年急救培训课程、CPR+AED课程、初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初级救护员线上课程)、高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和主讲导师、辅训师课程等六个不同层级的急救培训课程,初步完成了公众急救培训课程体系搭建,并在全市发展了12个公众急救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公众急救培训能力,鼓励全社会参与急救。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急救体系,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当你身边会急救的人多起来了,AED多起来了,你才会更加“安全”。每一次急救,都是对生命的珍视与拯救,期待着更多生命之花因急救而重新绽放光彩。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周晓飒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林菲 李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