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6期 | 创意,让阅读随时随地愉快发生
统筹 李岷 记者 李跃 罗婉
2023-12-18 08:54

■李跃 罗婉

如果说落幕不久的第二十四届读书月与往届相比有什么不同,令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之一,就是其间创新策划了“最理想的阅读”城市阅读空间创意征集活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对公共空间、各个城市有效角落如何布局阅读新空间新方式,开展创意设计。

12月16日,该创意征集活动正式公布了“文字感受阅读”“空间激发阅读”“拍摄记录阅读”三个方向的征集成果。

一千个爱书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最理想的阅读场景”

最理想的阅读场景,该是怎样的呢?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爱书人心目中,对这个话题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答案。

对网友“王立杰”来说,最理想的阅读场景是这样的:“秋日阳光明媚的午后,静谧的湖边草地上,一把躺椅一壶茶。面朝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水中有云影倒映,远处可见平波泛舟。微风拂面,手捧一本书籍,在书中的世界里拾级而上,去探寻无边的风光与共鸣……”

而网友“刘”对最理想的阅读场景有着非常细致而浪漫的想象:“有一个玻璃房,阳光直直地射进来,书桌上有一本摊开的书,左边有一个压书的镇纸,有一杯以防口干舌燥的水,右上有一个漂亮的书签,有一叠随时用来标记的便利签,有一个可坐可躺可倚可蜷缩可伸展的椅子,还有一个可以以上都没有但愿意静心读书的人。”

一个叫“文小若”的网友,则将最理想的阅读场景定格为现实中的尚书吧。在她心目中,尚书吧“犹如都市中的桃花源。落于文化中心区一隅,隐于繁市。镂刻屏风伴书山,雕花条案显古风;泛黄书籍,觥筹交错;咖啡茗茶,杯光倒影;故纸之间,仿佛若有光。复前行,豁然开朗,有茶社、书房、丝竹之属;青年才俊,怡然自乐,或伏案阅读、或围坐品茗、或谈笑鸿儒。真可谓惬意哉!”

辗转联系上了正在长沙求学的“文小若”,她告诉晶报记者,她原名吴建华,2015年来深圳后,就在尚书吧工作。她从端茶送水做起,逐渐成为了书吧的书籍管理员。这期间,她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并在六年后,以商务英语大专学历,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深圳开启了我的梦想,尚书吧温暖我的青春。”文小若说。

而在“拍摄记录阅读”板块中,拍摄者用镜头记录了那些令人心动的阅读瞬间。照片《有席即阅》中,市民读者坐在深圳图书馆北馆高大的书墙前,正专心致志地沉醉在阅读中。《书房一隅》的拍摄者则留下了这样的附言:“相对私人的阅读空间,或坐或卧,享受时光的静静流逝,对爱书人来说也许没有比这更惬意的片刻了。”


▲“最理想的通勤阅读空间”概念设计。Studio10作品

创意让阅读随时随地愉快发生

“我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可落地性,希望它能为城市增加一个特别的阅读空间。”空间概念设计作品《盒子》作者、设计师钟炽兴对晶报记者说。

《盒子》是个一体六面的小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占地面积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分别设有学前阅读区、吧台椅子存放区、吊脚阅读区、阁楼活动区等,在里面可进行一次非常别致的阅读体验。

钟炽兴介绍,他在设计构思的时候特别注重带孩子的家长的需求,“在商场等室内空间如果有这样一个‘盒子’,家长在购物时可以让孩子进入‘盒子’打发时间,可以让孩子独自阅读,也可以进行亲子阅读,还可以进行互动游戏。”

钟炽兴目前在长沙一家高校环境设计系任教,主要从事镇村空间形态与结构、建筑、景观设计等研究。他说,他在深圳有不少设计师朋友,长沙与深圳相距也不远,因此他经常会利用空闲时间来深圳,很喜欢这座城市,“有活力,城市空间设计也很有创意。”

本次“最理想的阅读”城市阅读空间创意征集活动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环节是,公布了“已建成空间”和“空间概念设计”两类共14份设计师作品,《盒子》即是其中之一。这些设计作品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空间理念,拓宽了人们对理想的阅读空间的想象边界。

比如关于“最理想的通勤阅读空间”的设计。

通勤是深圳上班族日常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深圳市通勤人口的单程平均时耗36分钟,深圳有57%的上班族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为76%,在超大城市中比重最高。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当当网联合易观发布《读书破万“卷”|国民阅读洞察2022》报告,对当代年轻人关心的一系列关于阅读的问题给出参考。上班、社交等活动已经占据大量的时间,当代“打工人”还能在哪里阅读呢?答案是,首选在通勤路上。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被访者更喜欢在通勤时间阅读,其中多数人更喜欢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时看书。

当当网发布的《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更是显示,通勤、马桶上、睡前等场景已经成为用户的“第二书房”。

那么,如何让阅读更多地占领通勤时间?

根据“最理想的阅读空间”概念方案,将利用交通工具内部及公交车站等候车空间,为市民在通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阅读体验,鼓励吸引市民在通勤过程中享受阅读。各种精巧的设计,有助于激活人们利用通勤零碎时间的阅读热情。

设计师史洋则发挥他的特别的想象力,通过作品《消失的书架》,让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书架“消失”了。该作品强调流动感,通过流动的平面曲线,统一语言的书架,形成流动的视觉观感;强调包裹感,通过平面的组织,书与书架的围合,形成人可驻足停留阅读的空间;强调趣味性,隐蔽的洞口与内部的空间变化使其内部形成一个迷宫似的空间,并通过透明亚克力材料使书架消隐在视野中,只留下书的波涛起伏。

而在设计团队Zao Lab的概念方案《空中的阅读》里,整个阅读的空间采用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方法,将空间分为楼梯和书架的整合部分,以及悬于空中的阅读空间,充满了想象。围合的木质长凳、坐具上方纸制的窗户表达着朴质的建筑美学。该设计以阅读的体验为主。从拿书开始向上走上台阶到半空中的木质空间。柔和的光线透过传统纸制窗户漫射进入木屋,给人安宁、静谧、放松的阅读感受。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王冲的作品《天下无书》,则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与强烈的未来感。他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的这一阅读装置设计充分考虑人体生物力学,让人以舒适的姿势坐在这一轮椅形的装置之上,抬头就可以通过头顶上方的屏幕进行阅读。在这样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内,一个人通过惬意的姿势放松身心,可以电子阅读,也可以思考与想象。装置体积较小,可以放在室内,也可以置于室外,“只要能通上电就行。”

王冲说,这件作品他花了好几天构思,突然灵感袭来,一个晚上就完成了。

王冲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东京大学工学硕士、中国室内装饰学会陈设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多个城市留有他的设计作品。据他介绍,深圳地铁海上田园站内就有他设计的一件创意作品。

这是他作为设计师与深圳的另一重缘分。

“我喜欢深圳,前些年还到深大应聘过呢。”

值得一提的是,公布的征集成果中,除了这些概念层面的关于创意阅读空间的设计作品外,还包括部分“已建成空间作品”。既有像《鹤壁图书馆》《河图洛书亭》这样的大型公共作品,也有《读书小座》这样的细而微的设计作品。根据相关描述,这是一个用木方搭建的小亭子,一米二见方,一米八高,可灵活放置于各种空间;柔软的织物提供舒适的坐感,可以设为X形、J形的两人座椅,也可以设为L形的单人座椅+置物台。

阅读,因此可以在更多场景下愉快地发生。

全民阅读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因为有了创意的加持,而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理想的阅读”概念设计。wutopia lab+一栋作品

▲“空间激发阅读”版块概念设计——消失的书架。史洋作品

“诗意的栖居”与“理想的阅读”

罗马哲学家和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没有书籍的房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在繁忙的都市中,最理想的阅读是一种难得的宁静与享受。在深圳,并不缺乏这样理想的阅读空间,我们可以在公园、广场或者城市角落找到各种精心设计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城市书房、书城、书店、咖啡馆、公园甚至是地铁站。无论身处何地,这些阅读空间都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文化的张力。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就是一位“造房子”的人,他也是这次活动的策展人。投身建筑领域30余年,刘晓都从建筑师身份过渡为美术馆馆长,在一种跨界的身份中,他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制式,将文化与艺术放置在社群营造、城市公共性中探讨,让深圳坪山美术馆一跃成为活跃艺术生态的发生地。

从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到对阅读空间的探索,刘晓都对“理想的阅读”也有着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在两年前第22届深圳读书月“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南京的文化对视”活动中,刘晓都提到,“得益于深圳的年轻化,无论文化人、建筑师、作家,甚至普通的市民,都有一种使命感和向更高更远处张望的紧迫感,会思考要带领这座城市往何处去。

人们常说“在大地上诗意栖居”,刘晓都强调城市诗性对人的影响,诗歌、建筑、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描绘着一座城的精神气质。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人自由存在的状态,这与“理想的阅读”所追求的精神空间不谋而合。

刘晓都介绍,“最理想的阅读空间”这个想法是本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总体策划框架的一部分,从精神交流到城市对话,再到阅读的空间的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文字感受阅读”是从个人内在的角度去发现阅读的意义,“空间激发阅读”着眼于鼓励阅读的城市微空间的营造,“拍摄记录阅读”则是从外部的视角看见阅读。“鼓励在城市公共场合取得阅读经验是一种推广和示范,这是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一个有效方式。”

其中,“空间激发阅读”版块分为“概念”与“建成”两个类别,既有设计师们脑洞大开尚未落地的概念设计,也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的阅读空间。刘晓都透露,“我们征集的方案都是在国内比较活跃的青年建筑师的作品。我在给他们发送邀请的时候没有很大的条件限制。很多方案都是成熟的设计。”

作为一名建筑师,刘晓都心中理想的阅读空间又是怎么样的?

他表示,自己比较偏爱在公共空间里比较小型的微建筑,可以在形式和功能上都比较单纯。比如一个人的阅读空间,能够隔离外面世界的喧嚣,随时随地获得阅读机会。“阅读空间可以是一种动态性灵活性很强的类型。小型,可移动的,在城市里游走的状态。它们的存在会不断地刺激人们阅读的欲望,对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有所帮助。”


▲“空间激发阅读”版块建成设计。李甫作品

“征集”,只是出发

在刘晓都看来,深圳是一个典型的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大潮的红利中急速崛起的大都会城市。“早在1995年前后,国际著名的建筑大师库哈斯就关注了珠三角、特别是深圳的特别城市现象,他称之为‘一般性城市’。这类城市的特征在于大量的没有特别个性的城市建筑的排布,易于快速建设。这就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底色。”刘晓都认为,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深圳变得更加完整、更加有生活感了。这一切都是在城市的细化、街区的改造,以及文化艺术的渐次积累形成的越来越可居的城市。

“深圳是一个现代的都市,规划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不是摆设,而是要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发生地。文化活动自然成为主要内容。全民阅读这样的推广也是最适合发生在公共空间的。”刘晓都表示:“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则是我们这次征集的出发点。我想我们先有一个开始,会有后续的深入探讨。”

可见,这样一个线上征集活动,不仅是一个想象、一句口号、一个梦想,通过许多落地的案例,我们能看到“理想的阅读”从概念到实践的过程。

今年,深圳读书月突出“全域、全景、全民、全媒”实施特色,进一步打通、调动资源,在深圳各区均设置了分会场,推进全民阅读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为市民提供“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文化条件。

“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这便是城市“理想的阅读”一幅值得畅想的美好图景。这些设计作品展示了各种创新的阅读空间理念,为城市阅读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圳是阅读之城,也是设计之都。当阅读与设计相遇,城市遍布“理想的阅读空间”,整个城市就像一本装帧精美的大书,值得你去用心阅读它。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周晓飒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李跃 罗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