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6期·深城记㊸ | 登良路的文脉
晶报APP
2023-12-15 17:03

■木木

深圳被称作“一夜城”,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新的道路、街区、园林层出不穷,命名方式各异,但以人名命名的比较少见。机缘巧合,我竟在住地附近发现了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登良路。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以为“登良”可能只是为了取一个好意头,类似“步步登高”“前程似锦”之类。后来,在南头古城仿建的新安县衙里看到一块展板,上面介绍说,南园村人吴登良出身贫寒,幼时父母双亡,远赴荷兰做中餐馆学徒,积攒了一点本钱后,自己开餐馆。上世纪20年代初,吴登良拿出一生积蓄回家乡办教育,开办了当时宝安县惟一的洋房小学“南园小学”。除了修建校舍外,吴登良还在村边买了10亩地,作为学校的操场。南园村人为了纪念他,在村里立了登良碑,记载其捐资建学之事,并将操场前的马路命名为登良路。

登良路全长3500米,横穿南头半岛东半部,主要路段属登良社区管辖。南园小学操场一带,已辟为居住小区,名“登良花园”。登良路上设有地铁站,与道路同名,称“登良站”。该站是深圳地铁2号线的车站,因临近深圳人才公园及“蔚蓝海岸”等大型住宅区而显得十分繁忙。而登良路的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深圳成立经济特区后南头半岛大扩建,有关方面在修建这条从南园村直达深圳湾的街道时发现了登良碑,认为意义不凡,便以碑命名。

无论登良路实际上是怎样得名的,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心想里边一定有故事。于是,发短信给一个在深圳市规自局工作的朋友,向他了解登良路及其他以人名命名街道的情况。朋友回复说:“登良路应该是之前有个叫吴登良的华侨可能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另外,坂田那边还有几条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可能与华为有关。其他地方按照国家的新规定,除以前已经命名过的老地名,都不能再用人名来命名了。”看来,在深圳街道命名系统中,登良路的确有些独特。

登良路大致呈东西走向,道路本身并不宽,也不直,显得很不起眼。但它与数条南北向主干道垂直相交,便显出非凡的气势来。南山区是深圳市第一经济强区,这些南北向的主干道如一条条动脉血管,流淌着城市的活力。自西向东,依次有南新路、南山大道、南光路、南海大道、后海大道、后海滨路、南山中心路、科苑南路等,每一条都颇有来历。

西端的南新路,从南头古城正南门向南延伸,隐约构成南头半岛中轴线。当年新安县以南头为县治,古城东西两面临海,即后海和前海,北靠绵延起伏的山峦,南向一片开阔地。沿南新路,分布着向南村、南园村、南山村等古村落,留下了近千年市井生活的痕迹,宛然深圳城市的后院。村与村交界处,有一些“插花”式建筑,一部分属于甲村,一部分属于乙村。村子里的街巷,由于数百年变迁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的搭建,显得狭窄而凌乱,不过仔细分辨仍能看出当初的脉络。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许多历史记忆都被有意无意地隐藏了。或许,要真正了解深圳究竟从何而来,体会它的多元性、立体性,还需要深入到这些古村落的肌理中去。

东端的科苑南路,起始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沿深圳湾蜿蜒向南,在一幢幢特色鲜明的高楼大厦间穿梭。腾讯、阿里巴巴等超级互联网企业入驻,深圳湾总部基地、深圳湾体育中心、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人才公园等现代化配套设施相连成廊,显示着特区的形象、活力和发展方向,被誉为深圳的城市会客厅。有“春笋塔”之称的华润集团总部,流线型直插云天,被不少摄影爱好者当作深圳的地标式建筑,置于城市风光图片的C位。高耸的春笋塔下,登良路与科苑南路交汇处,还是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要不了多久,一个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集科创、文创、金融、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型都市文化区,将从这里破茧而出。

登良路居中连接两头,让人产生无尽联想。它仿佛一条悠远的文脉,把南头半岛的历史与现实串联起来。在这条文脉的博动中,你可以从南园古村的解元祠体会国学传统,从历尽沧桑的南园小学感受西风东渐,从深圳湾畔的人才公园畅想无限未来。而透过这条文脉,又分明看见一片烟火人间。

为了把握这条文脉,我想办法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但所获并不多。一是由于信息比较零散,二是有关记载偏重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变迁,很少从文化传承上着墨。我只好一趟趟漫步在登良路上,从新旧杂存的建筑、树木、道路、街区中去感受和领悟。

走访南园古村,是必须做的功课。去南园村当然首先是为了寻访与吴登良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是南园小学和登良碑。遗憾的是,登良碑已不见踪迹,南园小学也已废弃,成了一处待改造的危房。好在村里还有不少老物件,古树古巷古建筑随处可见,特别是解元祠里对南山社学的介绍,让我对当地文化的源远流长印象深刻,无心插柳,不枉此行。

南园村座落于大南山北麓,登良路与南新路交汇处往西的一片平坝上。该村大约是深港地区最古老的村落了,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保存老屋数十间及祠堂、当铺、碉楼、围墙等历史遗迹,属于比较典型的广府围村。原住民以吴姓为主,所以又名吴屋村。吴氏历来重视读书,宋、明、清三代在朝为官或考取功名者达一百余人。深港地区惟一有据可考的解元、万历版《新安县志》主要修纂者吴国光,亦出自该村。

来到南园村口,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书一联:一代英杰壮志豪情创大业,万世子孙重彩浓墨写春秋。平仄对仗并不很工整,但言简意赅,词达意顺。并且,这副对联跳出大多数城中村以村名作藏头联的通常做法,避免了凑字的牵强,寓意清晰流畅,从祖先的筚路蓝缕到子孙的继往开来,生动地传达出客家人特有的气魄和精神。

石牌坊顺南新路而建,正面朝向登良路。进入牌坊后,是一条数十米宽的水泥路,两旁不对称地排列着一些贴着或红或白瓷片的民居,底层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一看就是近十几二十年来新建的。南园街道办事处跻身其间,楼很普通,场面不大。沿水泥路往里走,路面很快就收窄成了一条条两三米宽的小街小巷,纵横交错。主要街道有三条,均呈南北向,依次为东街、正街、西街,大多数老屋和古建筑分布在这三条街道两旁。正街居中,是吴氏宗祠和村广场所在地,东街和西街一右一左护卫着正街。可以看出,当年村子的朝向和布局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由此联想到,若干年前,南头半岛上以南园村居中,北面是向南村,主体姓氏为郑姓;南面是南山村,主体姓氏为陈姓;加上吴姓的南园村,以及一些杂然其间的小村落,如北头村。村村相连,鸡犬之声相闻,儿女姻亲互通,半渔半农,古意盎然……

南园村与北头村交界处,应是当年南园村的村头,有几株树龄上百年的古榕树,最高龄者达623岁,有“深圳树王”之称。古榕树苍老而遒劲的枝干,坚定地伸向四周,像一把大伞为古村遮风挡雨,亦像一位饱经岁月洗礼的老人张开有力的臂膀,向人们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大榕树下是两村的界墙,如今只剩下一米多长的断壁残垣,被榕树蓬勃的虬根紧紧锁住。这一米残墙得以保留,当有老榕树的护墙之功,因为拆墙就要破坏榕树的根系。墙上隐约可见一道小门,应是当年两村之间的通道,现在只有门框的轮廓,门洞完全被封死了,与苍苔斑驳的古墙融为一体,宛然几百年前村民生活的文物化石。

农人荷锄晚归,渔人收网泊船,小孩子追逐打闹其间,这样的场景想来就令人陶醉。不过,乡居生活除了温情脉脉,矛盾和冲突也不少。据说,南园、南山、向南三大村之间以前常有械斗发生,“吴陈郑,打死人唔晒偿命”的民谚流传于南头半岛上。南园村现存两座碉楼,以及至今还享受香火供奉的镇国将军祠,仿佛是当年村民械斗的一个注脚。镇国将军祠位于西街,始建于1870年代,现存建筑为上世纪90年代重修。祠堂供奉“镇国将军”吴应雷,乃广东增城人氏。南园吴氏建村之初,曾遭受四邻诸姓排挤。在一场大械斗中,村里派人去增城求援,吴应雷及时率领人马赶来,让吴氏站稳了脚跟,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

吴氏宗祠位于正街,三开间,三进深,是一座带牌坊的彩绘建筑。透过大门,可见正厅悬挂的“德馨堂”堂号。祠堂始建于元代,后历经重修,保存完好。内有南园吴氏迁徙记载:南宋孝宗年间,原居增城古滩的翰林院士吴洪渊,四方游历讲学来到南头半岛。他登上南山,见山脚下土地广袤肥沃,四周碧波荡漾,感觉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建屋定居,吴洪渊遂为南园开基始祖。

在吴氏宗祠大门外,有一个大约8000平方米的广场,是南园村民的活动中心。深圳数以百计的城中村,村村都有一片或大或小的广场。南园村广场让我感兴趣的,是周边密布的食肆茶馆。其中,方园几十米距离内,竟有三家川渝菜馆。这在广府文化流行的地区,显得有些突兀。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旁边精致的吴氏宗祠,与这几家装修简陋的地方菜馆却毫无违和感。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大约是绵延上千年的移民文化吧。随行的小伙子告诉我,这里前不久刚举办过千人盆菜宴。参加盆菜宴的,吴姓老村民已经不多了,都是操着南腔北调的租客,以四川、重庆、江西人为主。如今整个南园村的户籍人口只有180余人,而非户籍人口达3.5万人。从周边贴满瓷砖的简易小楼,以及小楼阳台或窗户上支楞着的晾衣架,我清楚地看到了城中村对深圳城市发展的独特贡献:出让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为成千上万的外来打工者提供住宿,并形成新的市井文化,使一颗颗漂泊的心灵有了安放之所。

南园吴氏,在新安置县及新安文化传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吴祚的陈情和吴国光的修志。明隆庆六年(1572年),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巡行视察民情至东莞县南头镇。当时,倭寇侵扰频仍,东莞治所却在百里之外,每遇寇事,衙门鞭长莫及,百姓不堪其苦。得知刘稳巡行,众人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向刘稳陈情,希望设立新县。这位长者便是南园村人吴祚,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含泪向刘稳诉说了百姓的疾苦及图求保全的心愿。刘稳深以为然,上奏陈述要害,恰与明王朝经略南海的雄心不谋而合。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朝廷析东莞县南部滨海地带及沿海岛屿另置一县,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命名新安,辖今深圳、香港两地,治所南头。

新安县正式设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数年后(1579年),南园村人吴国光荣登乡试榜首,成为深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考的解元。吴国光始任广西永福县教谕,后升任广西兴安县令,转任浙江乐清县令。告老还乡后,受时任新安县令丘体乾之聘,主持纂修首部《新安县志》,并参与筹建汪刘二公祠(纪念在1521年屯门海战中英勇抗击葡萄牙入侵的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及在创建新安县过程中居功至伟的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刘稳),撰写《海道刘公祠租记》。万历版《新安县志》现已不存,但以此为基础编修的康熙及嘉庆版县志,成为今天了解深港历史的重要史籍;《海道刘公祠租记》则是研究新安建县的重要历史文献。

解元祠位于南园村东街,砖木石结构,座西朝东,正是为纪念吴国光而建。这是一座三开两进的小院建筑,始建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多次重修。正厅有供龛而无供像,龛旁石柱上悬一联“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字体古朴苍劲,读之再三,余味无穷。堂前廊庑环绕,陈列明清科考制度及新安办学情况介绍,有展板,有泥塑,还有私塾实景布置。展板上除了老照片和文字说明,一张张手绘示意图尤为传神。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科举考试分级取士图》,以叠屋形式展现了古代士子的功名之路,仿佛拾级而上,让人一目了然。

南头地区兴学重教传统深厚,最早见于史料的教学形式是社学,有“社会办学”之意。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抗倭名将、南头水寨创始人汤克宽与东莞知县舒应龙,在今南头古城南面创建了第一所社学——梯云社学。十年后,从这所社学里走出南头地区第一位进士陈果;又三年,解元吴国光亦诞生于此。新安县建立后,兴办社学之风更盛,相继有登云社学、固戍社学、青云社学、碧溪社学、梧山社学等。与此同时,由政府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县学也出现了。新安建县当年,衙署还借用东莞守御千户所办公,便把修建学宫作为建县重要标志,由知县亲自督建,并于次年完工。清代新安县学继续发展,先后有宝安书院、文冈书院,凤冈书院等,名闻遐迩。

明清时期,南头地区的古代教育达及鼎盛。新安虽是边陲小县,但“广励学宫,兴贤育才,一时辍魁南宫,联袂不绝。邑之学校,渐冠岭南矣”。一座南国边城,“地钟山海秀气,蔚然与邹鲁同风”。这不但体现在各种社学、县学的兴起,更体现在数以百计的进士、举人及其他功名人物不断涌现。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个家族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赓续不绝的生命力。

南园村之行,毕竟是奔着南园小学去的。尽管到了南园街办事处,就得知南园小学已被废弃多年,我还是专程去了小学旧址。一则缅怀,一则找寻当年办学的蛛丝马迹。

南园小学旧址位于南园村西街,教学楼原为一座三层西式建筑。据载,南园小学的前身是私塾“同源书室”,1921年在吴登良赞助下开办新学,1929年改建为“南园小学校”。现存四层小楼是后来改建的,在三楼窗台下隐约可见“南山小学”校标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左右两边和背后都是村民自建房,楼层无不高过小楼,可谓密不透风。小楼对面,有一个民国风格的六边形小亭子,砖石结构,立柱镂空,檐有雕花,顶有泥塑,显得十分精致,但周边停满了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这估计是当年学校花园的一部分,怕是南园小学惟一的建筑遗迹了。南园小学是1972年迁建于北头村东街的,并改名为南山小学。如今,南山小学己发展成为深圳市一级学校,获得过“全国优秀信息化学校”“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先锋基地”等荣誉称号。

告别南园村,再次步入登良路。路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一时让人难以适应。我的目光却被路两旁密布的各式餐馆、冰室、中医诊所、理疗店所吸引,加上路沿上摆放着一排排或黄或绿的共享单车,让整个街道充满烟火气。时间已临近中午,肚子也有些饿了,便信步走入一家招牌为“陈记三及第”的客家小吃店。

店里食客不多,进门就看见一对操北方口音的老年夫妻,显然是常客。他们大声地品评着面前的吃食,说这三及第汤和腌面的味道,家里怎么都做不出来。受他们情绪感染,我也点了一碗三及第汤和一盘腌面。三及第汤在客家小吃中制作算是简单的,主要食材只有猪颈肉、猪润(猪肝)、粉肠三样,加些许枸杞叶,配上咸菜、酒槽、白胡椒等调料。关键是食材必须新鲜,火候也要把握得当,才能做出清香、淡雅、鲜甜的口味。腌面则是一种拌面,用生面煮熟,控干水分,以猪油、炸蒜、食盐搅拌均匀,再加上肉沫,撒上葱花,香味便扑鼻而来,入口嚼劲十足。

想必,像“陈记三及第”这样的店名,在城市的街边小吃店里是很常见的吧。尤其是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比如北京可能叫“X记炒肝”,成都可能叫“X记抄手”,杭州可能叫“X记定胜糕”,香港可能叫“X记鱼蛋粉”……只是在深圳这座以快节奏著称的新城市里,你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从容地坐在一把简易木板椅上,边惬意地吃着某种也许存在了上千年的食品,边悠闲地看着流动的街景,多少会觉得有些不真实。简单的食材,亲和的环境,来来往往的人流,在周边形成一种随意的气氛,让人特别放松,心思便天马行空了。千百年来,人生如逆旅,北上南下,因时因地,演绎着城市的兴衰和世事的无常。有道是:出门天下皆乡梓,举目谁人不客家。

出了小吃店,续往东行,不远处便是登良地铁站。地铁站位于登良路与后海滨路交汇处,对面是一个新近布置过的市民公园,属于后海滨公园绿化带的一部分。公园面积不大,但树荫草色浓郁,并安装了简单的运动器械和儿童娱乐设施。入口处的小草坪上,立有一尊金属材质的现代雕塑,以流畅的线条为主体,洒脱奔放,飘逸灵动。雕塑右下方是一块正方形说明牌,上题四句古体诗,也像南园村石牌坊上的楹联一样,平仄对仗并不工整,甚至不押韵,但朴实自然,生动传神:

锦绣鹏城舒广袖  迎风奏响春之声

扬帆践行中国梦  和谐共舞正当时

登良地铁站往东,以前是一片滩涂,现在大约是深圳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了。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我脑子里却浮现出另外一幅画面。据说这里曾经是宝安偷渡香港最热门的下水点,因为靠近珠江口,海水较淡,又不像大鹏湾常有鲨鱼出没,而且深圳湾(当时还称后海湾)的军警防守相比梧桐山的陆路也要松一些,于是成了不少偷渡者的首选。南头半岛上的古村落,村村都有大量逃港者,甚至还有村干部租船组织村民偷渡的极端例子。以南园村为例,目前住在欧美和港澳地区的南园吴氏,大约是留守本村的4倍。

然而,这些拼命偷渡出去的人,却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闯荡异域,千辛万苦,又以平生所积回馈乡梓,成了中国海外移民的一个独特现象。有学者分析,中国和苏联作为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走上改革之路,而中国成功,苏联失败,撇开其他种种因素,华侨和港澳同胞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最后来到登良路的终点——深圳人才公园。这是全国首座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旨在展示人才风采,传播人才文化。可以说,公园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特区成立40多年来为深圳发展倾心奉献的杰出人才致敬。在如今各地纷纷发起“抢人大战”的背景下,我仿佛从中看到了深圳对人才的重视及引进人才的决心。公园所在深圳湾,建有号称“深圳最美都市海岸线”的滨海绿道,全长15公里,沿线分布着10余个主题公园,蜿蜒延伸如一串珍珠项链。人才公园位于绿道中央,如同项链上悬挂的吊坠,画龙点睛,让一湾美景愈发生动鲜活起来。

人才公园有很多网红打卡点,无不蕴含人才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与科技和人才相关的景观设施,二是人才肖像和人才主题的雕塑作品。

公园中心是一片人工湖,多彩多姿的景观设施绕湖而建。从群英荟、求贤阁、孔雀亭、风帆塔、π桥、公式长廊一路看过来,丰富的人文、艺术和科技元素,相互映衬,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由80根星光柱串连起来的人才星光桥。百米长桥,跨湖而过,湖面倒映着天空中飘浮的白云和廊桥上矗立的星光柱。每根星光柱都镌刻着一名为深圳建设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实业家或公益人士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其中不乏世界一流人才。每当夜幕降临,根根柱子亮起点点灯火,远远望去,如灯塔引航,如星光照耀。漫步其间,你会真切而鲜活地感受到,深圳这座被设计出来的城市,这座崇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正是在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辛勤劳作中,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人才功勋墙也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存在。它由三组浮雕组成,分别代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三个年代的人才群像。由西而东,第一组浮雕名《火红的年代》,讲述上世纪80年代拓荒者、外来妹、本地郎的故事,描述了深圳人才成长的第一波浪潮。第二组浮雕名《春天的故事》,讲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无以数计的弄潮儿、鹏城丽人、IT人士在这块热土上创新创业创富的传奇故事。第三组浮雕名《创造的时代》,讲述21世纪以来,大量高端制造人才、证券从业者和海归赤子的深圳故事,表达了“人才是深圳奇迹领航者”的理念。

当然,人才公园最显著的特点,还是人才肖像和人才主题的雕塑作品。公园里共有42组相关雕塑,为深圳各公园之最。而深圳的城市雕塑及其他公共艺术品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拥有“中国城雕之都” 的名头。人才公园是在一片滩涂上填海而建的,简洁的造园手法,留出了大面积的草坪空间,雕塑作品点缀其中,使自然景观获得极大丰富。雕塑满园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东北区的云水台,占比48% ;北区的雕塑园,占比28%;南区湖岸线,占比24%。

云水台亦称百杰山、智慧山,是公园东北部的一块高地,汇集了爱因斯坦、牛顿、蔡伦、邓稼先等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肖像雕塑。南区湖岸线的雕塑则以抽象作品为主,表现深圳作为创科创意之都的独特魅力。在这众多雕塑作品中,北区雕塑园中心草坪的凸起处,一座名叫《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当代雕塑大师李象群先生2018年创作的一组群雕,以铸铜和白钢为材质,塑造了4个青春勃发的形象。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以都市城廓为背景,模糊的五官突出了颀长的身姿和自信的神态。海天之间,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派喷薄而出。

当我正沉浸于各种雕塑作品带来的悠悠思绪之中,成千上万只候鸟突然飞临人才公园,绕着春笋塔盘旋,惟美而震撼。候鸟学名鸬鹚,俗称鱼鹰,是有名的捕鱼能手。我曾在海上见过鸬鹚捕鱼,一个猛子扎下去,不一会儿便见一条两尺左右的大鱼在那一对巨喙间挣扎。鸬鹚海陆空三栖,无疑是禽类中凶猛的族群。而此刻,漫天翱翔的鸬鹚群穿梭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人才雕塑之间,我忍不住想,这些雕塑所代表的,又何尝不是人类中“凶猛”的部分。他们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持续拓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空间。

南头半岛上其实还有一条路,名“创业路”,在登良路以北与之并行,可以看作它的姊妹路。这条路也始于南园村,起点是村东北的南园工业园,一路向东,直达深圳人才公园。两者相隔不过三四百米,一名登良,一名创业,其名其势,隐隐蕴含着“知行合一”的传统追求。也许,这便是解开深圳奇迹的密码。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晶报APP

统筹:李岷

编辑:李一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