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394期 | 涉过阅读的“河”
统筹 李岷 记者 余梓宏
2023-12-14 08:52

12月的一天,我在深圳宝安坪洲的一家咖啡馆和魏小河见面。魏小河比我早到很多,正在咖啡馆里沉静地敲打着笔记本电脑键盘。这里是他最近主要的写作地点,他还清晰地跟我回忆起,某一天的某一篇文章,他是在这个咖啡馆的另一个角落里写的。他说,“在陌生的人群中间读书、写作,让我感觉很好。”

如果你热爱阅读,又时常在网上冲浪,你很大概率会知道魏小河这个名字。他被称为“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作为读书博主的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职业读书人”:他运营着一个名为“魏小河流域”的微信公众号,保持着一周四更的频率,内容主要关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偶尔也发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录,收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让人看到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好与愉悦。

在深圳一些读书活动中,不时能看到魏小河的身影。在11月刚刚过去的深圳读书月里,魏小河担任了一场图书分享会的主持嘉宾,还参与了“名家荐书马拉松”的直播活动,为读者推荐自己的“年度之书”:《东京八平米》。在推荐这本书时,魏小河也回忆起自己刚到深圳时在城中村的一处住所:“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除此之外,唯一的电器就是我的笔记本电脑。”今年是他待在深圳的第十年。在这十年里,魏小河过上了自己原本想象不到的生活,成为一个以读书为业的人。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称自己为深圳人。但是,在这座城市里,我确实生活了十年,可能还会有下一个十年。”魏小河坦言,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去其它城市,对他而言,“深圳有一种奇怪的包容和自由”,他想要在深圳一直读下去、写下去。

1

不需要朝九晚五,不必面对职场的复杂,每天读自己喜欢的书,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魏小河过上了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过上这样的生活,难吗?魏小河说,自己阅读和写作起点其实并不太高。

魏小河读过王小帅的一本书,叫《薄薄的故乡》,读完之后他很有同感,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没有乡音的人。他的祖父祖母从安徽迁徙到了江西,到了他这一辈,他既不会讲安徽话,也不会讲江西话,始终有一种漂泊的感觉。

在魏小河看来,阅读更像是他人生中的一种巧合。他的童年是在泥土里长大的,村里没有什么人读书,书的概念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他也没想过自己和书扯上什么关系。“在乡村里,你可以去河里、你可以去山上,不像城市,阅读这件事太安静了。”

魏小河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小说,是在初中二年级。他从外婆家搬到了奶奶家,从村庄搬到了小镇。虽然只相距三十分钟的车程,却像是两个世界。魏小河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身边的同龄人有随身听、篮球场、游戏机,谈论的话题都是电影、音乐、明星,而他对此一无所知,也因此变得沉默和自卑。“我第一次试图读一本书,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为了抓住一点什么东西,让我和周围联系得更紧密一点。”

那是在一堂政治课上,老师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讲了一遍哈利·波特的故事,这个故事瞬间吸引了魏小河,不仅是故事中的麻瓜、魔杖和咒语,还有“哈利·波特12岁,那时候的我也12岁,也寄居在亲戚家里,感觉特别奇妙。”但那时候魏小河并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于《哈利·波特与密室》这本书。

直到有一天中午,他莫名其妙地走进了当时镇上唯一一家新华书店,拿起了绿色封皮的《哈利·波特与密室》,才得以和这个故事重逢,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这本书询问老板价格,最后花了十一块买下了这本二手书。

魏小河的奶奶虽然不识字,却很严厉,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把魏小河喊起来读书。往常魏小河总是打瞌睡,但买到了哈利·波特的第二天早上,他把书藏在了语文书里看,只花了4天就把书读完了。虽然读完之后,魏小河并没有对阅读这件事变得很热衷,但至少,他不再觉得阅读是一件很遥远的事,“读完一本厚厚的、满是字的书,也没有那么难。”

后来上了高中,魏小河又从小镇搬到了县城,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他的阅读开始跟上同龄人的步伐——在闹哄哄的教室里,他开始读武侠、玄幻,读各种各样当时触手可及的书,将阅读当作了一种重要的娱乐。后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当时他对阅读这件事的恍然大悟:“在十六七岁的年纪,我忽然发现了书的秘密并深陷其中,是因为,在小说中,在文字中,在别人的叙述中,你总能找到一些你曾经感受但不曾表达的东西。这种时候,心底会升起一股莫名的暖意。茫茫世界,原来你并不孤独。”

从此,阅读变成魏小河生活里一直存在的一件事,巴金、村上春树、王小波、杜拉斯、尼采……魏小河开始走进了一片阅读森林之中,就像他小时候常去的操场边上的竹林,他在其中穿梭,“找到一个好地方,垫上一点松毛,做成一个窝”,就拥有了独属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魏小河不仅写书评,也亲身参与各类读书活动。

2

2012年2月24日凌晨4点,魏小河一直准确记得这个时间点,这是他坐了十个小时的火车,抵达深圳西站下车的时间。从校园走向社会,魏小河又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轰然转变。而这一次,阅读成为了他的依靠。

魏小河坦言,自己的学历不太好,当时来到深圳,完全是一脸的迷茫,并没有施展拳脚的信心,也不知道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下了火车甚至连去哪里也不知道。直到5点多,天亮了,开始有公交车,他才决定要去投靠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亲戚,但也只在亲戚家住了一夜就走了,又辗转联系到了一个同学,去到了蛇口,和同学的姐夫同住一个上下铺。

“回想起刚来的那一周,信息密度真的非常大,深圳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魏小河唯一感到熟悉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来到深圳的前几天,魏小河就在南山图书馆办了一张读者证,在这里他得到短暂的喘息,让自己和现实世界有了一个区隔。他仍记得图书馆里的设备十分先进,机器自动办理借书证,100元一张卡,可借5本书,期限一个月,全城通用。“当我一无所依,置身于全面陌生的环境里时,书使我感到熟悉,看着书架上那些我曾经看过的书,我知道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仍然稳固,看着那些我还没有翻过的书,我知道这个世界仍需我去探索。”魏小河曾写道。

后来他找到了一份新媒体相关的工作,搬到了景田,常去的地方就变成了福田图书馆。

2013年3月18日,魏小河注册了一个名为“不止读书”的公众号,成为公众号时代最早通过微信传播阅读的人之一。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匆匆吃个快餐,然后就爬到了自己在露台上的小房间,写大概两个小时,在晚上十点左右发布。

一开始关注的人并不多,都只是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但在公众号上写作对于魏小河而言,并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一时兴起、随手记录。魏小河之前写过一段时间博客,还在豆瓣一个实验性产品里做过副刊版块,再后来发现了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魏小河感觉它更像一个给写作者发挥空间的“产品”。“我身上其实还是有一点互联网基因的”,魏小河笑言。他会在公众号上跟读者做一点互动小游戏,比如列出十本书最有名的第一句话,让大家来猜书名。还到豆瓣等平台上自我推荐,让大家关注“不止读书”。后面他效仿一些互联网博主的建议,开始坚持日更,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粉丝。“当时感觉只要坚持去做,都会有起色,会收到很多的反馈。”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那时候魏小河什么都写,但后来写得比较多的,就是书评。“这并非因为我善于评论,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我想要通过写来更好地读。”从那时起,魏小河每年读书超过120本,每年写作文章超过200篇。写着写着,开始有出版社编辑找上门来,打算将他的文章出版成书。2015年,25岁的魏小河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也就在这一年,魏小河决定辞去工作,做一个全职的读书博主。

▲魏小河在深圳的书房。

3

魏小河回忆起2015年,觉得那是他最快乐的一年。他辞职、出了一本新书、参加了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了一档电视节目、独自去西南旅行了一段时间,在很短的时间里体验很多的新鲜事物。对当时的魏小河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有人给你反馈,肯定你的价值。

“但自由也是有重量的。”魏小河从小睡眠很好,但从2016年起,他开始失眠。他坦言,作为自由职业者,有非常多隐形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发去做的,你今天不更新也可以,明天不更新也可以,你可能一周不更新也没有人会说你,但你要让你自己更新。”一直惴惴不安,仿佛有一件未完成的事等着去做,这是魏小河对自身状态的描述。

写到今天,其实魏小河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瓶颈。完全是由着自己的兴趣,散漫地看书,也不刻意追求写作的严肃和深刻,而是着重表达自身的感受,希望让读过或者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有所触动。

很多人都试图分析魏小河为什么能在读书领域收获那么多的关注。魏小河自己给出的原因是,他用了自己比较舒服的方式去阅读和写作,所以不太费劲。但不好的一面是,在讲求流量变现的今天,魏小河没办法让自己做的事情变成更大的“事业”。在微信公众号最火热的时候,魏小河也见过两个投资人,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甚至魏小河没给自己设立过太多的目标,也没想着说要达到多大的粉丝量。“有时候设立了目标完不成,我是一个挺容易放弃的人。”回首这几年来,魏小河觉得比较难得的地方在于,“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平台起起落落,消消涨涨,我像一叶小舟,做着自己喜欢的一点事,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多的压力来自于身外世界的变化。魏小河也感知到,这几年来,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已经明显呈现下滑的趋势,为了不被时代“淘汰”,过去十分“佛系”的他也做出了一点点改变,在2021年开了一档播客,也开始通过视频的形式去荐书,不过他说自己做得并不好,“我也不懂什么视频语言,只是把写好的文字又口头讲一遍。”魏小河说,所谓改变,也不过只是在外围稍微扩展了一点。

作为读书博主,魏小河始终最在意的媒介,仍然是文字,他也坚信文字的价值和作用不可替代。从最早的“不止读书”到现在的“魏小河流域”,魏小河一直让读书和写作这件事细水长流。2016年出版《读在大好时光》、2017年出版《冒犯经典》、2022年出版《不止读书》,魏小河说,这几本书都很稚嫩,不专业,也不成熟,“但一条河流终于慢慢有了自己的流域。”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深圳这样一座快节奏的城市,魏小河像是一个溯洄者,不紧不慢,读书这件事让他面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独特节奏。在《不止读书》这本书里,有一篇专门写了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魏小河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这位女作家的一段话:“无论生活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他喜欢这段文字里的坚韧和力量。

魏小河曾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形容为“一场误入歧途”,但他愿“迷途不返”。书,不仅给予了他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机会,也从根本上塑造了他的人生:“喜欢读书,并不高贵。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人生趣味的一种选择,看作是人如何和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我当然懂得读书的好,了解读书的乐趣,但是读书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书。”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编辑 周晓飒

(作者:统筹 李岷 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