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绿美广东,既打造“蓝色粮仓”,又守住“绿色底线”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3-12-17 19: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肇庆怀集人何敏华从小就听说,家乡有座家喻户晓的大山,上面有个岳山林场。在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七场上,何敏华讲述起“岳山造林大会战”的艰苦岁月,以及葱郁山林背后那段关于拼搏和坚守的故事。

造得了“绿”,更要护得好 “绿”

“怀集是广东省重点林业大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怀集的山林曾经被大规模砍伐开垦,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影响。”何敏华介绍,因此,1974年,怀集县作出“抓好林业发展,做好‘林’字文章”的工作部署,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造林绿化大行动。

1974年至1975年,怀集县先后组织2.5万余名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集中开展两次岳山造林会战,大家顶风冒雨,用锄头和扁担开挖撩壕,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于岳山安营扎寨,每天早出晚归地奋战,两年间总造林面积达3.5万亩。

蓝钟公社率先创办怀集县第一个林业采育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岳山林场,为创立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打下坚实基础。“有一个人,无怨无悔扎根山林三十余载,倾情守护这片绿色生态宝藏。”何敏华表示,今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鹰全心全意投入到种苗培育、造林种植等工作中去。

“在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秃杉进行的引种试验中,他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奔波上山仔细观察秃杉苗生长情况。经过精心培育,秃杉的扦插育苗技术终于成功,第二年便在岳山林场陆续种下100多亩。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像秃杉这种稀有珍贵树种能够连片生长,在国内外都实属罕见。可谭鹰做到了,岳山做到了。”何敏华说道。

如今,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4万亩,共记录有植物1015种、陆栖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有50多种。怀集县森林资源面积超393万亩,森林储积量达16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3.75%,先后被评为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林海浩瀚、万木葱茏。

“我们现在看到,岳山是绿的,绥江是清的,那是因为,50年前,数万青年替我们吃下了几代人要吃的苦。50年来,有无数像谭鹰一样的造林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最繁华城市群的大山里,在大湾区的最西边,守望着曾经遥不可及的绿色。”何敏华指出。

“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让家乡青山永驻、绿水常清。”肇庆青年宣讲团讲师何敏华,想一遍遍讲述荒山残林变成涛涛林海的故事,将守护绿美广东的苗子种在大家心中。

实现“海鲜自由”,智慧渔业来助力

湛江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拥有“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等美称。海的味道是生活和情怀。“每天早上叫醒我的,除了梦想,还有一碗热腾鲜美的杂鱼汤。”湛江廉江市水务局长青水库办公室主任郑玉昭表示。

“别看现在我们吃得丰盛,在我小时候,要想吃上一顿有鲳鱼、对虾这些优质海鲜的大餐,很难。因为太贵了!”郑玉昭指出,如今在湛江的海鲜市场,金鲳鱼、红鱼的价格大约是20到25块钱一斤,即使是规格比较大的东星斑,一斤的价格也从之前的160块钱降到120块钱。

这与渔业的“种子工程”息息相关。其最主要任务,是海水养殖种子的培育。郑玉昭以湛江有名的对虾举例:2010年以前,国内南美白对虾的种虾基本都要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而且核心产业环节受制于人。为实现“中国虾用中国种”,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联合中山大学,用十年时间,成功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

它填补国内空白,让对虾价格下降,成功走上老百姓的餐桌。“如今,全国每5只对虾里,就有3只来自湛江。”郑玉昭提到,湛江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发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绿色”。在海边长大又在海边生活的郑玉昭记得,以前海水养殖由于粗放管理,饲料投放多、浪费大,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现在,湛江“海洋牧场”采用智慧渔业系统,可以根据海洋环境以及饲料储量、鱼虾生长状况等养殖信息,设置精准的投料方案,既使鱼吃饱,又不污染环境。面向越来越大的网箱养殖需求,湛江还出动“水下机器人”,定期对网箱进行巡查和修补,清理水草、海星和死鱼。

同时,上游的水产饲料行业也正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饲料低碳技术与工艺、数智化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朝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努力。从散发难闻气味、随处丢弃垃圾的黑色滩涂,到茂密繁盛、海鸟低飞的红树林,这些年,郑玉昭亲眼目睹湛江海洋环境的改善。

“大家要相信,我们这群埋头耕耘‘海上良田’的湛江人,会从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出发,为老百姓的餐桌增添种类更多、营养更丰富、价格更便宜的优质海洋蛋白。”郑玉昭说道。

具备“国宝”价值,红树林有这些用途

红树林并非红色,而是绿油油的。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介绍,红树林是一种统称,指的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群落。因为富含单宁酸,所以当树皮被割开、树干暴露在空气中时,会迅速氧化成红色。红树林由此得名。

30年前,林广旋来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工作,从此开始管理站、红树林两点一线的生活。那时正是珠三角高速发展期,林广旋的同学在珠三角一个月能挣几千元,而他一个月工资300多元,还要忍受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但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守护红树林的责任,让林广旋坚定地留下来。

事实证明,保护红树林具备“国宝”价值。30年来,林广旋见过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比如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袭击广东,登陆时风力高达十五级,强劲的风暴潮导致一些沿海地区海堤损毁、海水倒灌。但台风过后,大家发现,没有红树林的地方损毁严重,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却基本安然无恙。

除了生态价值,红树林还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药用价值和人文价值。红树林的面积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不到1%,却给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一半的食物。它不仅是抵御海水侵蚀的“海岸卫士”、净化海水的“海洋绿肺”,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鸟类天堂”和“鱼虾粮仓”。

这几年,人为破坏红树林的现象越来越少,但病虫害、外来生物入侵等给保护工作带来新难题。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如今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局站点三级管理,并运用巡护船、巡护车、无人机等先进设备,搭配“护林通”APP监测、视频监控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起立体监测体系,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广大林业人员的努力下,湛江红树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全世界红树林数量正在减少,湛江的红树林数量却不断增长。保护红树林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林广旋称,有时遇到周边村民,他们会主动上前来说,“保护红树林很辛苦,你们放心,大家会一起守护好这片红树林”。这些话语让他深受感动。

在红树林里钻得满身泥、扛着仪器设备在海里走一天……保护红树林不是份轻松工作,但与大自然为伍,林广旋乐在其中。这几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添信息化远程监控,他还是习惯每天去林子里仔细查看。多年来,他已把一草一木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着。

“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认同这份工作,加入到保护红树林的队伍中。”林广旋告诉记者,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办公大楼右侧,有一棵银叶树,也是红树林的一种。它是林广旋1997年亲手种下的,已经长到两三层楼高,像一位忠实卫兵,和林广旋一起,坚定守护着这片蓝色领域。

早在1985年,广东就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2022年,广东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粤”章。以“红树林之城”湛江为例,它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2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记录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6种、鸟类18目48科312种。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