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舆论期待更多高校打开校门
读特客户端综合
2023-12-17 12:0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随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有关进出北大校门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近几日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据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提供的信息,李植目前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并担任流体力学学科点副主任。李植本硕博都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就读,1999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

根据李植在知乎发表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最近有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而在出校时,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栏出校。

根据李植在文章中的说法,北大校园出入要查证件始于2008年。在此之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他在文章中认为,“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

根据北大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2023年7月8日,北京大学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一般情况下,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期间,开放校园参观。每日可预约时段为:09:00-11:00、14:00-16:00,且需于当日19:00前离校。个人和团队预约均实行限额管理。参观校园可提前7日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或扫描微信小程序码进行实名预约。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预约团体入校,可提前与北大招生办、院系或保卫部沟通,按流程办理。

对此,澎湃新闻此前曾致电清华保卫处和北大保卫部了解到,清华每天开放4000个预约名额,约满即止;北大保卫部未说明每天可预约名额,只表示以预约平台每日放号为准,约满即止。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中国科学报》今年7月就曾刊文指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该不该设置围墙,以及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开放?

文章透露,早在1993年,北京大学就推倒了南门外长达600米的围墙,建起2.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几年后又因多种原因而“重建”。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认为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

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吗?怎样开放大学校园更合适?

据报道,自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以来,已有多所高校逐步打开校门。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已经开放社会公众预约参观,另有50多所广东高校正在筹备开放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娟教授表示,公立大学的校园是公共资产,是一种社会性资源。大学校园的开放是符合公共资源利用原则的,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开放大学校园应该注意教学科研秩序、校园安全和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做好校园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详副教授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开放大学校园一定是有序、科学地开放,应当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同时也应以保障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秩序为前提条件。

大学向公众开放有哪些好处?

周详认为,大学校园的开放,意味着大学的场馆、设施、景观等能够让更多公众接触,扩大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教育机构公共教育的职责。开放校园能够让更多的公众进入高校,形成一种良好的融合环境,拉近大学与公众的心理距离,消除陌生感,打破大学象牙塔的传统观念。这也是大学获得美誉度、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同时,开放大学参观,实际上也强调和实现了大学的教育育人功能。开放校园能让更多的校外学生了解大学生活,让他们对高校的学习生活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开放校园也能让学校环境更加多元化,更加接近真实社会的环境,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接受社会化教育。

胡娟认为,对大学来说,开放校园不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向公众宣传学校和校园文化的机会,可以借此展示学校的教育形象和学术实力,增强亲近感和社会公信力。开放校园也是在更多地进行大学与社区、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能够增进大学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师生社会化的过程。所以,大学对公众开放是一个提升大学社会声誉的机会,也是增强大学师生社会成员意识的机会。

对社会来说,开放校园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通过开放校园,公众可以参观校园的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地,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成果,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校园开放也可以帮助更多公众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为将来理性选择高校提供帮助。特别是大学校园对很多人来说都具有象征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提升和情感升华是有帮助的。

如何看待开放大学会影响校园管理和师生教学的担忧?

周详表示,这种担忧其实存在一定合理性。从管理的角度,开放校园肯定会增加校园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学校接待公众的能力是有限的,学校食堂、公共活动区域、卫生设施等,都是按照学校师生和教职员工的规模进行标准化设计的,无序地开放可能会导致学校接待能力不足,后勤服务跟不上,从而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另外,高校开放校园之后,治安案件可能会增多,比如出现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或者出现高校比较在意的性骚扰问题,这些也是很多人抵制开放的原因之一。

所以,开放大学校园一定是有序、科学地开放,应当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有限的开放,同时也应当以保障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秩序为前提条件。大学的主责主业还是教学与科研,向公众开放校园也不应该是简单的物理开放,而需要结合学校各自的特色,围绕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展开教育活动。例如,适当开展符合公众需求的教育培训、科学普及、参观参访等活动,形成公众社区与大学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学校承受范围之内科学规划开放范围,严格制定开放管理制度,与治安管理部门积极联动,将有效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有利于大学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

开放校园需要平衡好哪些问题?

胡娟认为,第一是教学科研秩序。大学校园的开放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大学的三大功能中,教学和科研是其中的两大基本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是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有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才谈得上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有相对宁静的环境。校园开放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第二是校园安全。我国的大学校园和西方多数的大学校园不一样。西方的大学校园大多是分散的、社会化的,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的。而我国大学的校园在地理和空间上往往是集中的、独立的,是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空间。我们的大学对校园安全有着很大的责任,所以在对外开放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安全问题。

第三是学校差异。每个学校的校园空间情况、教学科研安排情况、平均访客人数等情况都不一样,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比如,公众最感兴趣的、开放呼吁度最高的大学,一般是那些社会知名度高、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美丽有特色的学校。这些学校如果全面开放,可能每天都会门庭若市,那就不是校园了。大学应该开放,但要允许和支持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序开放,一些访客数量多的学校可以实行有限开放。

《光明日报》在今年12月5日的文章《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认为,应当说,开放的大学校园,才能回归大学的本义。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打开校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扩大:和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放眼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文章认为,一所大学适不适合开放,开放之后利弊如何,不仅是大学自己的事情,也和其所在城市有关。诸如治安问题、文明素养问题、资源的共享与挤兑问题,都需要大学所在城市管理部门协调解决,也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

《光明日报》文章指出,但无论如何,更加开放的高校是大势所趋,也应该蔚然成风。一些尚未真正打开大门的高校,不能停留在封闭管理的舒适区,这在本质上还是“不做就不会出错”的思维。为了更好的大学、更好的教育,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

(综合来源:澎湃新闻、央视网、北京大学官网、光明日报)

见习编辑 薛锦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客户端综合)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