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人是怎么“坐”的?一起来捋文化史上的“椅子”

高福生
2016-05-26 22:39
摘要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他的微信公号上推出一组有关“椅子”话题的征文。仅就我自己的专业来判断,这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0024UbM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他的微信公号上推出一组有关“椅子”话题的征文。仅就我自己的专业来判断,这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文献语言学家沈兼士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发表前寄给陈寅恪先生看。陈看完后回了一函,其中有云:“大著读讫,欢喜敬佩之至。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后来,“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这个“定义”成了一句名言,经常被人引用,可见经过七八十年的时间考验,陈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有关“椅子”的“椅”字,如果解释得好,就符合陈寅恪先生说的这个道理。

“椅子”是坐具,这是常识。但有人对你说,在南北朝以前,我们汉人家庭里没有桌、椅、凳这类家具,你会怎么想?你可能会去查字典辞书,而权威的工具书告诉你,“椅”字著录“坐具”义项的最早字典,是明代末年张自烈编的《正字通》:“椅,坐具后有倚者。”而在更早的《尔雅》、《说文》等辞书字典中虽然也有“椅”字,但都是一种树木(梓属)的名字,而且读音也不同于用作“坐具”的“椅”字。

古代汉人到底是怎么“坐”的?“椅子”成为坐具是什么时间、有什么缘由?“椅子”形制先后又有一些怎样的变化?如果把这些都捋清楚了,不就是一篇有关汉人的起居方式、器物形态的文化史么。

t01858b894eb2b42bdf

《北齐校书图》中的北齐折叠凳——胡床

汉族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献史料,历代学者也为汉人的文化历史研究作出过非常可观的成绩,因而我们要捋清楚“坐”与“椅子”的关系不会显得太过烦难。清朝乾嘉年代著名学者赵翼(云崧),写过一部学术笔记叫《陔馀丛考》,其中卷三十一有“古人跪坐相类”和“高坐缘起”两条。只要我们读懂了这两条,上述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下面分别过录并略加评说:

第一条:古人跪坐相类

朱子作《跪坐拜说》,寄白鹿洞诸生,谓古者坐与跪相类。汉文帝不觉膝之前于席;管宁坐不箕股,榻当膝处皆穿——诸所谓坐皆跪也。盖以膝隐地,伸腰及股,危而不安者,跪也。以膝隐地,以尻着蹠,而体便安者,坐也。今成都学所存文翁礼殿刻石诸像,皆膝地危坐,两蹠隐然见于坐后帷裳之下,尤足证云。又《后汉书》向栩坐板床,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据此则古人之坐与跪,皆是以膝着地,但分尻着蹠与不着蹠耳。其有偃蹇伸脚而坐者,则谓之箕踞。《汉书·陆贾传》“尉佗箕踞”,颜师古注:伸其两脚如箕形。佛家盘膝而坐,则谓之趺坐,皆非古人常坐之法也。然则古人何以不以尻着地,而为此危坐哉?盖童而习惯,遂为固然。犹今南人皆垂脚而坐,使之盘膝则不惯;北人多盘膝而坐,使之垂脚亦不惯也。

原来古代汉人,和现代朝鲜、日本还保留在某种场合的习惯一样,坐时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尻)落在脚踵(蹠)上。如果腰部是挺直(危)的,臀部不接触脚踵,那叫跪。坐与跪的区别,就在于“尻着蹠与不着蹠”罢了。所以,坐着的汉文帝要移动位置,不是像现在一样挪屁股,而是“膝之前于席”——膝盖在席子上向前蹭。古人如果用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像个畚箕,这种慵懒没有规矩的形状叫“箕踞”,有教养的人是不屑为的。《三国志·管宁传》注引《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即箕踞),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可见,古代汉人规矩的“坐”都是“跪坐”,哪怕是在硬邦邦的木榻上也不能例外。

67363362

唐·李寿墓线刻捧胡床侍女。

第二条:高坐缘起

古人席地而坐,其凭则有几……寝则有床。应劭《风俗通》赵武灵王好胡服,作胡床,此为后世高坐之始。然汉时犹皆席地,文帝听贾谊语,不觉膝之前于席;暴胜之登堂坐定,隽不疑据地以示尊敬是也。至东汉末,始斫木为坐具,其名仍谓之曰床,又谓之曰榻。如向栩、管宁所坐可见。又《三国·魏志·苏则传》文帝据床拔刀;《晋书》桓伊据胡床取笛作三弄;《南史纪》僧真诣江敩登榻坐,敩令左右移吾床让客;狄当周赳诣张敷就席,敷亦令左右移床远客——此皆高坐之证。然侯景升殿踞胡床垂脚而坐,《梁书》特记之,以为殊俗骇观,则其时坐床榻,大概皆盘膝无垂脚者。至唐又改木榻而穿以绳,名曰“绳床”——程大昌《演繁露》云,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是也——而尚无椅子之名。其名之曰“椅子”,则自宋初始。丁晋公《谈录》,窦仪雕起花椅子二,以备右丞及太夫人同坐。王铚《默记》,李后主入宋后,徐铉往见李,卒取椅子相待。铉曰:但正衙一椅足。李后主出,具宾主礼,铉辞,引椅偏乃坐。张端义《贵耳录》,交椅即胡椅也,向来只有栲栳样。秦太师偶仰背坠巾,吴渊乃制荷叶托首以媚之,遂号曰太师样,此又近日“太师椅”之所由起也。——然诸书“椅子”犹作“倚”字,近代乃改从“椅”,盖取桐椅(梓属木)字假借用之。至“杌子”“墩子”之名,亦起于宋,见《宋史·丁谓传》及周益公《玉堂杂记》。

这条所谓“高坐缘起”的笔记,把汉代古人由屈膝的席地而坐到垂脚的据倚而坐,把从床榻而椅凳的来龙去脉,都说得清清楚楚。有观点、有材料,有例外分析、有时间断代,不啻一篇汉人起居状态、器物形制的文化简史。这要放在今天,作者不写个一万、几千字,恐怕打不住。

67363364

敦煌莫高窟420窟中的胡床形象。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椅子”与东汉末年出现的“胡床”有直接关系。胡床是北方游牧民族为方便迁徙而创制,它由两个矩形框重叠交合以横轴连接,可以调校折叠;床面系以绳带皮革,类似今天的马扎。胡床方便坐卧,可躺可倚,所以又称绳床、校倚、交椅。可以想象,我们今天的木质交椅、折叠椅等,都是由胡床发展而来。

文化因积淀而传承,文明却常常以迭代更新的形式呈现。由于有了椅子,汉人已不再“跪坐”。互联网之于印刷,恐怕也有类似的隐喻——是不是我想得太多了?

t01cfa593726f12a357

案和胡床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