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 | 传统椅子上的身份和秩序

刘云生
2022-09-13 08:28
摘要

但这种个体人格再现和自我精神满足一旦切换到社交场域,比如教堂、法庭、议会,很快就会转换成特定的身份和权威,以首座、首席大法官、主席、议长的椅子为中心

椅子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充斥其间的是人类自我的形象塑造和身份关联,是人与特定时空的连接物,也是身份地位、人格精神的象征体和映射点。

从法文化学层面考察,椅子既是物的拟人化,也是人的拟物化。传统的宝座即便空着,也是特定主体(法老、教皇、皇帝)的分身或映射,代表着唯一性、排他性、绝对性,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得升坐,否则就是大不敬、僭越,等同谋反。

椅子不单纯是外在于人的工具性坐具,而是隐含了特定文化密码和权力哲学的主体性象征。

第一,身体的管理规范。黑川雅之主张椅子的本质是禁欲。结论比较绝对,但确实发现了椅子的最本质特征:身体规训与主体塑造。社交场域的椅子,其设计一般不会以身体的舒适度为首选,而是调整、规范、统一坐姿,在管理身体语言的同时,明确相互间高低尊卑的社交身份以及亲和或恭顺的社交礼仪。其基本要求就是“端正”,防范松懈散怠放肆。即便是官员坐的官帽椅,椅背的曲线不是为了身体的妥帖舒适,而是通过特有的距离提醒主人不能歪斜依靠,只能正襟危坐,体现大气正气。

第二,权力的摆放秩序。在传统中国,椅子是对权力的体认和识别,代表了序位编排、行为操控和身份服从,椅子的有无、大小、高低、方位都与特定的身份相关联,乃至椅子的颜色、样式和靠垫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宋代交椅为例,最初是在行军打仗时供地位高者使用,后来所谓的“太师椅”正源于此。据《齐东野语》记载,绍熙年间,有人举报惠州知州林复涉嫌僭拟,皇帝下令追查,后来在行李中搜出了朱椅、黄帷等违禁品,依法绝无生路,林复只能制造仰药自杀的假象,躲过死劫,亡命入广。狨座属于椅子的靠垫、坐垫,据朱彧《萍州可谈》所载,按照其时的法律,文臣位居两制官、武臣节度使以上才能使用,否则违制。到了徽宗时期,童贯被宠,公然违制乘用狨座,朝野侧目。

第三,人格的映射空间。椅子的社交形象是禁欲的,但其个体形象却可以彰显人格的尊严,释放欲望的潜能。逍遥椅、醉翁椅随身体自动而产生的摆幅和较大的倾斜度、罗汉床的超大空间和坐卧自由,都大大减轻了社会参与的身份差异、行为拘束和精神窘迫,让每一个人回归自我,在私密空间中成为自我的人格主宰,追寻最大化的身心自由和精神愉悦。这一点在西方最为明显。近代以来,西方的椅子更倾向于还原为一种物质性、物理性的功能,解决身体与物件之间的依靠调适关系,剔除了传统椅子对权力、身份、尊严的标签化设计和运用。懒人沙发,轿跑型座椅乃至Wegner的大作泰迪熊座椅,体现的是西方舒适爽朗廉价的平民理念。但这种个体人格再现和自我精神满足一旦切换到社交场域,比如教堂、法庭、议会,很快就会转换成特定的身份和权威,以首座、首席大法官、主席、议长的椅子为中心。概言之,椅子是人类建构秩序的权力逻辑表达和语义修辞。椅子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充斥其间的是人类自我的形象塑造和身份关联,是人与特定时空的连接物,也是身份地位、人格精神的象征体和映射点。

(作者系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原标题《传统椅子上的身份和秩序》)

编辑 特区报-王子烨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桂桐,特区报-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