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湾圆桌 | “漂流瓶”
2023-11-29 15:40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丁时照

一次调研中,有位领导在分析目前的传播现象时说,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就像漂流瓶,将制作好的内容装进瓶子,丢进大海,让它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算哪里。

这个“信息漂流瓶”的比喻,形象地概括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直指传统传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传统媒体的时代是内容制胜的时代,内容即传播,内容即影响力。精心制作的内容,装进精心准备的版面,放进用心经营的频道,就开始了自己的“鲁宾逊漂流记”。至于有没有被人捡到,什么时候被人发现,过程无法把控,结果全凭偶然。

漂流瓶曾经是人们穿越广阔大海进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在信息还没有像现在成为“汪洋大海”的时代,漂流瓶和传统媒体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首先,密封在漂流瓶里的信息具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特点。虽然内容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善意的祝福或者交流的愿望,但是其传播的,只是作者的想法和诉求,没有考虑到接受者的要求,是单向度的传播。

其次,接收者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特定的目的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漂流瓶丢到大海的那一刻,就是传播的结束,很像传统媒体的记者,写完稿件交给编辑部就万事大吉。

再次,传播的时间非常长。2018年3月,澳大利亚一居民在西澳的一处沙滩,发现一个有130多年历史的漂流瓶。经鉴定,这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漂流瓶,它是德国海军观察队在19世纪下半叶为研究世界洋流而投入大海的。传统媒体在时效上也不怎么讲究,对突发事件反应不灵敏。

又次,传播的过程无法掌控。漂流瓶可能永远随着洋流漂动而到不了彼岸,也可能在岸边被狂涛巨浪抛在礁石上摔得粉碎。有的或许破损而沉入海底,有的被鱼类吞食,有的被海藻缠住,有的被冲到荒无人烟之地,非常幸运的话才可以到达人们手中,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且损耗性非常大。

也正如传统媒体一样,漂流瓶的传播介质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有可能漂流瓶换成了橡木桶。哥伦布在发现新大陆返回西班牙途中,遇到一场猛烈的海上风暴。他把自己的笔记、向西班牙女王递交的发现报告等资料,一起放在密封的酒桶中掷入大海。他的这个桶中文件大约300年后才被发现。

有可能漂流瓶换成了气球。气球邮件是利用气球传送信息的方式,只是范围从海洋转换成天空。

有可能漂流瓶换成了现代科技。1977年夏天,美国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飞船上有一张名片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唱片收录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和图像,希望能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发现。旅行者探测器需要4万年后,才会靠近最接近的一颗恒星。很有可能,旅行者号就像大多数漂流瓶一样,一直漂浮在太空之中。

当然,在我国古代,漂流瓶有可能换成红叶。唐宣宗时,有位宫人在红叶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而被人收到。或者,鸿雁传情;或者,鱼传尺素。总之,就是传递信息。

漂流瓶的交流方式很有趣,但是,漂向何方,被何人捡到,却充满未知。传播者控制的是起点,却无法把控全链条,没有形成闭路和回环。互联网曾经推出各种版本的“漂流瓶”,不定收件人、双方完全陌生,目的是让人们在线上体验这一古老的交流方式。但是,后来全部下线。

置身于互联网语境的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漂流瓶般有诸多不足,如果不改变,低效的传递方式将导致媒体“下线”和从业者下岗。或许我们可以给漂流瓶装定位、装导航仪、装加速器、装反馈器,精准推送,直达用户,掌控全程。漂流瓶又叫许愿瓶,让我们给传统媒体放个“漂流瓶”,许愿我们的改变,期待媒体的进化。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