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333期|“双十一”将至,“电商捧哏”可别适得其反
晶报记者 余梓宏
2023-11-09 08:49

简单三句话,月入八千元?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临近,直播购物角逐再起,“电商捧哏”这一新职业也火了。起因是一位00后的直播打工人更新了自己的工作日常,他是某主播的场控氛围组,主要负责在主播间“捧哏”,用“没错的”“要的呀”“上链接”等“三字真言”烘托购物氛围,刺激观众“激情”下单。

“电商捧哏”如今成为了电商行业的标配,不少招聘平台都有高薪聘请直播氛围组的信息。看似简单快乐的工作内容,加之不菲的收入,“三字真言,带你月入八千”,让很多人惊叹于电商行业的发达,更是让很多年轻人对“电商捧哏”这一新兴职业心生向往。

但“电商捧哏”真的那么轻松愉快么?九派新闻日前采访了最早发起“电商捧哏”这一话题的直播从业者,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亮丽,相反是一份体力活,“晚上10点开播,凌晨两三点下播是常事”。而之所以要播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不停有人进来,团队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说服这些人下单。”这也要求直播过程中人要保持高度集中,除了和主播各种互动和配合,在群里面跟粉丝也有互动,“稍有遗漏可能就跟不上了。”而“喊话”很多时候只是“电商捧哏”工作的一小部分,有些还需要兼顾幕后运营等。

而且,随着“电商捧哏”这一话题的不断发酵,也有人开始担忧起这份职业存在的风险。11月8日,《北京日报》刊文称,除了烘托直播间氛围,很多“电商捧哏”还展现了另一个重要作用,即“逼单”。所谓逼单,就是制造“不买肯定后悔”的氛围,主播会反复强调最低价、库存有限、卖完涨价等关键词,而“捧哏”则通常会在这时候附和主播的关键词,比如“库存还有吗”“快没了”等,通过对话催促用户下单。

而一些“极限逼单”的做法可能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造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北京日报》上述文章指出,部分“电商捧哏”在给主播搭腔的同时,还要操作七八台手机,在评论区疯狂刷弹幕,甚至为库存、销量等数字注入水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指出,在电商捧哏们的极限“逼单”下,不真实的“疯抢”氛围很容易误导消费者,使其作出不理性的选择。“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远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15%,也某种程度上说明,对商品服务的宣传,与实际情况还有距离,需要挤掉‘水分’。”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电商捧哏”应该同主播一起纳入直播营销人员管理,要与带货主播一起承担起相同的销售者责任,对商品质量负责,在所售商品对消费者人身、财产权益造成侵害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在直播间里“捧哏”看似欢乐,让观众在购物过程中感觉更加轻松愉快,但如果以捧哏方式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