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94期 | 香山唐涤生:粤剧名编再造传奇
晶报APP
2023-11-03 08:50

他是二十世纪香港著名的粤剧剧作家,一生共编写了四百多部粤剧。《洛神》《帝女花》《紫钗记》《再世红梅记》等经典剧目皆出自其手,由于他的辞藻秀丽,深入描写人物情感世界,自创风格,被誉为粤剧编剧界的一代宗师。更与任白等粤剧名家合作无间,打造了香港粤剧的独特风格,为粤剧发展打下稳固基础,堪称传奇。

■蔡登山

唐涤生(1917-1959),原名唐康年,艺名唐丹,广东香山唐家湾人。他出生于黑龙江省,但很小就回唐家湾居住,年少时在香山县敬修学校读小学,之后入翠亨村纪念中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

唐涤生

一九三七年夏天,日军侵华被逼辍学,返回广州。一九三八年流徙香港,加入名伶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薛觉先是他的堂姊夫,而他又娶了薛觉先的十妹薛觉清,但此段婚姻维持不到三年后离异。最初为编剧家冯志芬抄写曲本,后拜在粤剧编剧名家南海十三郎门下,学习编剧。这在十三郎的《小兰斋主随笔》有提及:“战后弟子唐涤生,曾以陈子壮故事求教于简又文兄。今者剧坛已寂,故友冯筱庭、冯志芬,先后病亡,而弟子袁准、唐涤生,均夭折。”十三郎又在《后台好戏》中说:“当时唐涤生自沪来港,由薛觉先介绍,随余学习编剧,其第一部写作为《江城解语花》,亦给谭玉兰、廖侠怀、黄千岁主演,以一谐剧作风,亦得观众好感。涤生初未谙撰曲,剧中曲词,多出自余手笔,故重幽雅,而并不庸俗,虽其最初作品,未算成功,然亦多造就一编剧人才也。”一九三八年的《江城解语花》,由“小生王”白驹荣(名伶白雪仙之父)及谭玉兰主演,从此展开其编剧生涯。

一九四〇年,香港“太平洋影片公司”摄制粤语片《大地晨钟》,由胡鹏、梁伯民导演,唐涤生编剧,吴楚帆、黎灼灼主演,并以艺名唐丹饰一重要角色(共参与四部电影之演出)。

唐涤生

一九四二年,唐涤生与擅长舞蹈的上海京剧名伶郑孟霞结婚。郑孟霞经常把京昆的手法、唱腔、身段等技巧,还有配乐编舞等方面,不断对唐涤生启发、指点,唐涤生把这多种元素融入粤剧中,为唐氏此后开拓编剧新路贡献极多。一九四三年,他曾为新时代乐剧团和义擎天粤剧团编写过二十多个剧本,比较著名的有《龙楼凤血》,和改编自电影的《生死鸳鸯》,以及改编自京剧的《水淹泗州城》。一九四五年,他帮助粤剧编剧家李少芸为光华剧团等编写新剧,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三月杜鹃魂》。

左起:郑孟霞、唐涤生与任剑辉。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〇年间,唐涤生分别为“前进”“双雄”“胜利”“龙凤”“银凤”“飞马”“非凡响”“雄风”“光华”“燕新声”“觉光联合”“新世界”“锦添花”“觉先声”“觉新”“碧云天”“大前程”“新东方”“大龙凤”等剧团编写剧本。一九五〇年,为新声剧团编写《白杨红泪》,轰动一时。同年,唐涤生与普庆戏院司理何泽苍一同创立“泽生影业公司”,推出了《董小宛》《红菱血》和《一弯眉月伴寒衾》等数部电影,这些都是改编自他的同名粤剧,并由“花旦王”芳艳芬主演。(“泽生影业公司”一共拍了六部电影,至一九五六年因经营困难才结业。)一九五一年唐涤生为“非凡响”剧团团主何非凡写剧本,尽量“度身定造”,利用“情僧”何非凡的唱声掩盖其他之不足,一出《艳曲梵经》成就何非凡、芳艳芬(梁燕芳)第一次合作之卖座好戏。

一九五三年八月,以粤剧简直一蹶不振,唐涤生力劝白雪仙(粤剧名伶白驹荣之女)做正印花旦,联同任剑辉(丽初)、陈锦棠、梁醒波、靓次伯、凤凰女等组成“鸿运剧团”,将票价降低,前座只收六元,第一届演出之剧目,日戏为改编自西片《残月离魂记》之《富士山之恋》,以和服演出,夜戏为《大明英烈传》,两剧俱由唐涤生精心炮制,各大红伶合力演出,打破粤剧低潮闷局,并奠定白雪仙正印花旦地位。

唐涤生与白雪仙讨论剧本

一九五四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简又文教授为芳艳芬编写《万世流芳张玉乔》一剧,糅合历史与文学为一体。可惜简教授不是编剧出身,其剧本虽具文学价值,但曲白过于老旧,于是芳艳芬请唐涤生修改剧本,加强剧情的紧凑性。自此,唐涤生专心钻研古典文学,将元曲、杂剧、明清传奇改编为粤剧,成为他编剧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初,唐涤生为任剑辉、白雪仙重起的“利荣华剧团”改编了两部文学巨著《西厢记》和《琵琶记》,便是他在这方面的新尝试。

一九五六年九月,任剑辉、芳艳芬合作最后一届班,剧目为《六月雪》,该剧由唐涤生改编自元代关汉卿之《窦娥寃》。唐涤生的新本不但保存原著之精华,同时尾场更丰富了关汉卿原剧之不足,原著尾场以窦娥死后,报梦老父窦天韦破案,剧力未免单薄,唐涤生于尾场改由窦娥夫婿蔡昌宗高中新科状元回来为爱妻雪冤,经过精明审判,终于辨白无辜,夫妻团圆,剧力万钧,其中蔡昌宗一段滚花唱词:“庄严白虎堂,好似青竹蛇儿巷,银线金丝织法网,官绅蛇鼠一窝藏,别母抛妻求官往,到此方知入错行。母望子为官,妻望婿为官,今日我做得官来家已荡!”,句句扣人心弦!同年十一月,任剑辉、白雪仙成立“仙凤鸣剧团”,便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他便为仙凤鸣编写了《牡丹亭惊梦》,是改编自汤显祖之《牡丹亭》。但由于一般观众知识水平不高,曲高和寡,以致票房纪录甚差。同时唐涤生还兼在“丽的呼声”电台任职,主要负责审查节目剧本和联络粤剧界演出的工作,也参与播音粤剧的工作。创立“乐府新声”,造就不少曲艺新秀。一九五七年,陈锦棠、吴君丽、半日安、梁醒波起“丽声剧团”,唐涤生以《香罗冢》一剧奠定吴君丽正印花旦的地位。同年为“丽声”“仙凤鸣”剧团编写《双珠凤》《帝女花》《紫钗记》,唐涤生在编《帝女花》时接受“老拍档”作曲家王粤生之建议,将广东大调《秋江哭别》及《古曲寒》第三段《妆台秋思》分别谱入该剧《庵遇》《香夭》两场戏中,由于曲调旋律优美,加上辞藻秀丽,深入描写人物情感世界,自创风格,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获得粤剧鬼才之美誉。而《紫钗记》改编自汤显祖同名剧作,名花旦白雪仙、编剧家叶绍德咸推“《紫钗记》是唐氏一生作品中的代表作”,原因是“它不但剧情曲折,荡气回肠,同时结局远胜原著的‘节镇宣恩’。可以说汤显祖与唐涤生两位的《紫钗记》足以永垂不朽,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叶绍德更指出,唐涤生将明代传奇《牡丹亭》《紫钗记》改编为粤剧,这比自己原创的剧本难度要高之又高,而“粤剧唱出的字音,与平常我们谈话的字音一样,这优点是任何地方戏曲所无,所以现在的粤剧不但极视听之娱,而唐氏之剧本词藻优美、曲白精警,剧情紧凑。”我们看《紫钗记》之《灯街拾翠》:“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辞藻尽是清隽雅丽,粤语共分九声,声韵繁复,入乐后更不能有半分差池。其音韵和谐、节奏流畅,文字功力之深,可见一斑。

左起:任剑辉、白雪仙、唐涤生。摄于1957年

此时,唐涤生的编剧技巧已经完全成熟,主题深刻有力,辞藻清雅流丽,配合“仙凤鸣剧团”上下声情并茂的演出,风靡无数戏迷,“仙凤鸣”更因此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粤剧团。一九五八年,第六届“仙凤鸣”剧团剧目《九天玄女》是根据福州名剧改编,唐涤生对选曲、配舞、戏服设计、舞台设计素有研究,尾场为配合大型歌舞,部分曲词先录音,到演出时演员跟声带对口形,创下引进先进科技之先河。

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四日晚上,“仙凤鸣剧团”于利舞台首演新剧《再世红梅记》,那是唐涤生改编自昆曲《红梅记》,也成了他最后的一部粤剧。当时唐涤生亦在座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送往法国医院抢救,延至翌日凌晨不治逝世,年仅四十二岁。

《脱阱救裴》歌词唱道:“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迭迭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曲终人亡,一代才人就此告别人世!

《紫钗记》(1959)剧照

唐涤生可算得上中国戏曲史上最多产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四百四十九个剧本(其中后来改编成电影多达九十余部),前期(1938至1949年)共创二百〇二部剧作,大部改编自电影、京剧、民间故事与古今中外的文艺名著,内容新奇博杂,文字较为粗疏,中期(1950至1955年)共创作一百七十八部剧作,代表作有《富士山之恋》《程大嫂》《花都绮梦》等。后期(1956至1959年)共创作六十九部剧作,中后期作品则愈趋“雅化”,多取材于元明清杂剧传奇,曲白精炼。这种蜕变,固然受了五〇年代内地“戏曲改革”热潮的刺激(1954年,唐涤生前往广州观摩“广东省年度戏剧汇报演出”,参加纪念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一百周年大会,以及广州市文化事业管理局举办的粤剧第一届观摩演出大会,先后观看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搜书院》《评雪辨踪》《秦香莲》等剧目),这一趟观摩学习使他悟到一条重要的创作经验,即改编或移植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戏曲。而当时香港文化界中一股返本溯源、归向传统的暗流亦有以致之。(五〇年代的香港中西交聚、新旧并行,为各方菁英汇集的桃源。白雪仙礼贤下士,曾拜识孙养农夫人胡韺、孟小冬、赵尊岳、马鉴、胡春冰、南宫博、御香梵山等人,与文化界互通声气,使得整个剧团的格调得以提高)。一九五六年,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组成“仙凤鸣”剧团,在班主白雪仙的建议下,唐涤生开始减少剧本的产量,专心致志为“仙凤鸣”剧团编写剧本,如《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西楼错梦》《再世红梅记》等,而这些剧作也成为唐涤生的经典之作,这段时期也可称为唐涤生创作的巅峰期。

唐涤生和编剧团队

唐涤生晚年的主要成就在于改编增删、修整润饰这些元明杂剧,如《六月雪》在角色设置上突出蔡昌宗这一角色,集中青年男女角色的互动。在情节设计上增设了不少诙谐的情节,掺杂不少喜剧元素。在结局编排上,把关汉卿的悲剧结局改为合家欢聚的大团圆结局。《牡丹亭惊梦》在剧情揭示上,力避香艳露骨。其中柳梦梅的表白艳而不淫,蕴藉有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具象立体。在舞台的表演上,细致入微。如杜丽娘游园从“斜视”“不语”“偷视”“低头背梅而立”“大羞掩面趋步”“略作愕然”“再略俯身注视”“薄怒”“回身欲以扇打梅”,这一系列的反应,唐涤生层次分明地一一写出。《帝女花》在剧本架构方面,完整紧凑,戏剧冲突十分集中而且多层次。唐涤生的改编本始终围绕着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的爱情,诉说了明朝覆亡以及他们为国殉爱的悲剧。唐涤生甚至挑战黄韵珊对清帝的歌功颂德,对帝王统治术做出另一番诠释,对清帝形象的彻底改写,更突出帝女与世显爱情的壮美。

在《紫钗记》中,唐涤生删去汤显祖原著中许多冗芜的人和事,令情节更集中。在矛盾冲突的处理上,唐涤生用一场《吞钗拒婚》,就把原著近二十出的内容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表现无遗,且把原著《婉拒强婚》的关目改成为《吞钗拒婚》,矛盾之尖锐可见一斑。而《再世红梅记》,唐涤生通过“借尸还魂”,将裴禹、李慧娘和裴禹、卢昭容这两条爱情线糅合在一起,两段情合为一段情。原本有用情不专之嫌的裴禹到了唐涤生的笔下,非无负情,反更专情。清代戏剧家李渔曾谓:“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唐涤生笔下针线之细密,情节之曲折,让他在梨园享有盛誉。

唐涤生不但要求剧本的词句秀丽,各场所用的口白、所唱的梆簧,也有细意的安排。同时也会要求音乐家为他所写的曲词配上合适小曲,他与音乐家王粤生合作多年,私交甚笃。二人合作最经典的曲目当推《帝女花》的《香夭》及《紫钗记》的《剑合钗圆》。《香夭》是《帝女花》一剧最高潮的唱段,流传后世。而《剑合钗圆》是《紫钗记》中最吸引人的一段曲目。

唐涤生为陈锦棠、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和芳艳芬等编写剧本,充分掌握各名伶的戏路,“因人写戏”成为他最擅长的本领。例如他深知芳艳芬的唱腔特点是鼻音较重,声线甜美且幽怨,最适宜担演苦楚悲凉的角色,于是如《程大嫂》的李翠芬、《董小宛》的董小宛和《六月雪》的窦娥,均是因应芳艳芬的戏路而度身编写的。而白雪仙口齿伶俐,是公认介口一流的演员,《红了樱桃碎了心》的萧桃红、《三年一哭二郎桥》的杨春香和《紫钗记》的霍小玉,均是唐涤生刻意为白雪仙度身而写,以口白及小曲贯穿全剧,让她充分发挥。而吴君丽初出道时,以“刀马旦”形象吸引观众。但唐涤生却认为她声线优美,拥有“正宗子喉”的优势,改演“青衣”角色会较为适合,于是为她编写《香罗冢》一剧,剧中吴君丽饰演悲苦的林茹香,以凄婉的歌曲成功感动观众,自此改为主演“青衣”一类的角色。

唐涤生郑孟霞夫妇

唐涤生承接薛觉先改良粤剧之遗轨,博采京昆技艺及话剧、电影等元素以融入港式粤剧的舞台中,既扎根于传统,而与多元化的演艺世界不断地沟通。他用短暂的一生在粤剧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粤剧的发展和创作在上世纪五〇年代进入了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更带动了潮流,吸引了无数的粤剧爱好者和观众。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APP)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