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成果选粹|以科技赋能“弱有众扶”
徐宇珊
2023-10-31 10:05
该文章被3个专题收录

提要

结合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和助力社会救助工作,可以使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更容易传达,使困弱群体的需求更能被及时了解,使专业组织的救助服务更为快捷,使困弱群体的生活更为方便。

“弱有众扶”是深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的要求之一,深圳将社会救助与经济社会实力紧密结合,在民生保障领域同步配套相关政策,为困弱群体托起稳稳的幸福,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深圳路径。

“弱有众扶”中的“众”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可履行兜底职能,实现“弱有所扶”,但满足困弱群体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还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机制。“众”不仅仅包括“五社联动”中的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等传统的社会建设领域的主体,还包括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科技企业及科技工作者。

“弱有众扶”中的“扶”需要各种帮扶机制,为困弱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供给。专业的服务供给不仅需要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还需要其他领域的支撑与赋能。结合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和助力社会救助工作,可以使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更容易传达,使困弱群体的需求更能被及时了解,使专业组织的救助服务更为快捷便利,使困弱群体的生活更为方便。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对于困弱群体的帮扶尤为重要。图为深圳市残联国际残疾人日暨无障碍城市宣传日系列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建立跨部门的困弱群体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目前,各部门对困弱群体的信息采集刚刚起步,数据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困弱群体往往面临着多重困难,在不同生命周期需要多种类型的服务,同一生命周期也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开展服务,需要多部门全链条、无缝隙衔接。但目前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数据更新和信息共享,对困弱群体的需求也缺少有效衔接和转介。

因此有必要建立困弱群体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各部门、各社区在掌握本领域个案数据的基础上,将数据统一集中到跨部门的信息平台中,实现各类信息系统与困弱群体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联网对接。通过数字赋能,开发建设困弱群体人口动态监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困弱群体的人口动态监测,使各职能部门多维、精准、实时识别各类困弱群体的需求,建立社会救助预警机制,为开展服务奠定基础。根据大数据信息,实现对困弱群体的分类管理、分级监测、分层服务。

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政策找人”主动发现机制

困弱群体往往面临着信息鸿沟,他们存在困难和挑战,但却并不了解相关政策,不知道如何查询信息,难以最大化地利用好现有政策。因此,建立主动发现机制,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对于困弱群体的帮扶尤为重要。

在建立困弱群体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已有的民生诉求服务一体化平台,将部门服务与困弱群体的具体需求对口衔接。将采集到的困弱群体需求纳入民生关爱重点人群板块,在收到服务需求后,及时根据部门分工进行服务事项分拨办理。推进“政策找人”“服务找人”的“反向办”精准服务,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通过智能比对分析,快速筛选出“应享未享”的服务对象,再为其主动推送菜单式关爱服务包,可切实满足困弱群体需求并将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政府服务的有效抵达率大幅提升。通过数据赋能基层治理,摸清人群信息,智能化匹配“应享”服务,精准筛查“未享”服务。

以数字化手段简化公益捐赠税前扣除程序

实现“弱有众扶”需要扩大社会公益慈善资金来源,提高全社会的捐赠意愿,以慈善资源补充财政资金的不足,这是落实第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个人捐赠超过总捐赠额的70%相比,我国公民的个人捐赠占比仅为25%左右,目前个人捐赠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有较大潜力。税收激励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公益捐赠税前扣除有利于降低捐赠成本,可激励捐赠、调节收入分配。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小额个人捐赠者却未能享受到税收优惠。主要原因有:首先,捐赠人不了解。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足,以及一些社会组织在接受捐赠时没有主动告知,很多小额捐赠人并不清楚公益捐赠可在税前扣除。其次,捐赠人未向具有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组织捐赠。再次,捐赠人因获取电子捐赠发票过程复杂而放弃申请。电子捐赠发票获取增加了捐赠人的时间成本,大部分的小额捐赠人索性放弃索要捐赠票据。最后,在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申报中,捐赠数据无法像其他各类收入一样自动提取,所有数据需要捐赠人手工逐条录入,需要写明捐赠机构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捐赠凭证号、捐赠金额等,部分捐赠人也会因时间成本而放弃申报。

为了扩大深圳公益慈善资金来源渠道,让小额捐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建议深圳率先在个人捐赠税前扣除的落地实施方面先行探索,简化税收抵扣流程,全面推行慈善组织电子捐赠票据,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慈善事业的促进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捐赠意愿和小额捐赠金额。

通过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全面推行电子捐赠票据。在捐赠人做出实际捐赠行为后,即可自动选择是否开具票据,降低捐赠人事后获取捐赠票据的成本以及社会组织开具捐赠票据的成本。同时,优化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的信息数据模块。当开具实名的捐赠票据时,个人身份信息已录入系统。在个人所得税申报时,可直接提取当年捐赠数据并享受扣除,类似于劳务报酬中的每一笔劳务收入均可自动呈现并计入总收入,这样可减轻纳税人逐条信息录入的负担,实现捐赠扣除的自动化、快捷化。

以科技赋能困弱群体康复治疗

发挥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鼓励互联网及科技企业,针对困弱群体各方面的需求,开发和普及可运用在生活各个领域的辅助器具、智能设施和护理用品。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助残助老产品融合,研发适合中国人体型特点的高科技产品,以科技赋能困弱群体,以科技改造传统社会救助模式。探索适合康复服务机构及家庭引入的成熟数字化产品,提升困弱群体的生活及康复质量。

目前,大湾区辅助器具创新中心、深圳市智能康复辅具产业基地已在深圳揭牌,形成了深圳首个集中连片的智能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生态圈,以“互联网+残疾人辅具器具”探索残疾人辅具工作新路径,打造国家智能辅具产业高地。一些高科技助残企业已经研发了诸多产品,极大提高了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例如,人工智能辅助眼镜可以对纸币、红绿灯、斑马线等进行图像识别,转化成语音提醒用户,为视障人士带来帮助;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尽最大可能帮助肢体残障人士恢复自身的行动能力;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的数字治疗系统已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得到应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智能化助残助老器具的研发生产将是一片蓝海,大有可为。

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困弱群体服务流程

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困弱群体的个案进行全流程数据流转,评价实施效果,协助临床制定和调整个性化训练方案。建立区域性困弱群体服务平台,普及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完善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实现从线上呼叫到线下服务的一体化救助服务流程。围绕健康咨询、紧急救护、慢性病管理、生活照护、物品代购、从业人员培训等,为家庭、机构建设与服务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优质化的智慧服务。

“弱有众扶”尽管表面上属于社会建设领域,但实际上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让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加入弱有“众”扶的队伍,让数字技术与高科技产品赋能弱有众“扶”。深圳作为创新之城,要努力将科技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辐射到社会救助领域,走出具有科技特色的社会救助之路。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周斐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