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民政之眼”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让爱回家”志愿者小分队.......今年以来,坪山街道坚持聚焦民政主责主业,以街道综合网格治理重点改革工作为驱动,通过创新打造了“23(1+15+N)”新型志愿服务模式,发动各类力量参与街道兜底民生保障工作,让困难群众身在“网格”,幸福“满格”。
纾困解难,“综合网格+志愿者”温暖守护困难群众
志愿者虽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却有着相同的助人之心。坪山街道社工站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和社工专业优势,聚焦困难群众所急所盼,培育了由辖区党员、退役军人、青年职工和低龄老人等组成的“民政之眼”民生保障志愿者专项服务队伍,打造“23(1+15+N)”新型志愿服务模式(即1名社工带领15名骨干志愿者,15名骨干志愿者又带动N名志愿者),引导志愿者融入街道23个综合网格组,以“综合网格+志愿者”的方式建立了志愿者主动发现、网格组快速响应、多方协同处置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及时全面掌握困难群众需求,确保各类需求“快速响应、动态管理、及时救助”。
今年以来,坪山街道社工站发展了骨干志愿者近300名,志愿服务总时长达6000多小时,全面覆盖辖区在档困难群众366人,有效提升了辖区基层治理效能。“我们希望通过爱心行动为困难群众带去温暖,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党员志愿者骨干陈先生说。
让爱回家,用心用情织就流浪人员救助“爱心网”
“你好,吃饭了吗?你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不回家?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吧……”在深夜里在各公园、广场、桥洞等地展开地毯式搜寻的“红马甲们”,引起了居民的关注。他们是坪山街道的志愿者,正在搜寻陷入困境的流浪人员,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为提高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效率,坪山街道社工站在“民政之眼”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护河员、保洁、保安等容易发现流浪人员的志愿者,建立了“让爱回家”志愿者小分队,探索出了“常态化巡查、网格化合力、个别化救助”的服务机制,累计救助流浪人员68人。
在一次巡查中,志愿者发现流浪人员老付已在影剧院旁露宿多日,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听闻消息,网格组的工作人员和社康医生马上赶赴现场,引导流浪者老付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心酸故事。老付早年家境贫穷,又遭遇了重大变故,便踏上了三十年的流浪之旅,近年来虽思乡情切,却害怕面对家人,只得继续流浪。在大家的共同协助下,老付放下心结联系上了家人,与家人进行了视频通话,多年未见,惟有泪千行。在志愿者的护送下,花甲之龄的老付终于回到了曾经的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来,坪山街道聚焦“一老一小”重点困难群众需求,发挥志愿者来自群众、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辖区各综合网格治理组,把温暖关怀送到重点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让爱在网格中绽放幸福之花。今年以来,全街道关爱“一老一小”有关服务跟进完成困境儿童典型案例10个、困难老人典型案例5个。
据悉,接下来,坪山街道将进一步深化融合综合网格治理与志愿服务,不断提升为困难群众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打造高质量民生服务工作。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