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推动核能高质量发展 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2023-10-17 10:50
摘要

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我国高度重视能源工作,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核能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践行“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很难再大规模新增化石燃料进行发电,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核电作为高效能源,能量密度高、无间歇性、受自然条件约束少,具有稳定供应能力,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选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用电高峰时段,核电可以充分发挥其稳定可靠、适宜承担电网基本负荷的比较优势。

中国广核起步于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目前,该公司管理的27台在运核电机组均保持良好的安全状态。2023年上半年,在衡量全球核电安全运维水平的重要指标——WANO(世界核营运者协会)指标对比中,87.04%的机组业绩指标进入世界前1/10卓越水平,位于国际同行前列。此外,中国广核研发培育的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综合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其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为践行“双碳”战略提供清洁能源助力。

“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推动产业链共进

据了解,自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以来,中国广核已建成27台核电机组,其中CPR1000批量化建设高峰期同期建设规模达16台核电机组。目前中国广核现已全面掌握了核电站设计和建造关键技术,培育了核电工程关键工艺施工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批覆盖核电建设全周期的专业化人才,具备了较强的核电工程现场总集成能力和行业优势资源掌控能力。经过CPR机组的建设经验与能力积累,在国内产业链的支撑下,中国广核已具备同时开工近20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能力。

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广核积极联合核电产业链上下游5000多家企业,开发新技术,研制新装备,输出管理经验,协助搭建完善的质保体系,有效促进了国内装备制造业和施工产业链的整体能力提升。

推广核能供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核能是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内每生产1度电,碳排放当量5.7克,仅为煤电的1.6%,光伏和风能的7.6%、42.9%。除提供电力外,在清洁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已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开展了核能综合利用,累积了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俄罗斯、瑞士等8个国家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其中瑞士贝兹瑙核电厂已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务。

2022年11月1日,中国广核管理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核能供暖的持续推进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与创新应用。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