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历史与信息的路口,让我们重拾‘附近’的历史。”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很多精美小店却被埋没在了古城巷子深处,门可罗雀。”
“百宝箱一样的理发小屋、菜鸟驿站的华都叔叔,都是古城里鲜活的故事。”……
近日,记者从南头城学校“古城探秘”PBL课程项目启动仪式上,收获了不少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古城知名度、提升古城面貌、解决生活中的不便和治理症结,与南头古城一墙之隔的南头城学校师生,藉由PBL项目式学习掀起了一场“古城探秘”,他们结合调研与课堂知识,充分发动智慧,提出了解决古城一个个问题的思路,接下来将逐一落地实施,并将在本学期期末检验第一阶段的成效。
关注古城建设,师生以PBL课程探究古城问题
“如何让古城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我们从解决古城运力问题入手。”“古城和中山公园里很多流浪猫,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制作了不同款式的猫窝。”“古城里的历史人物写就了历史,我们希望以戏剧方式,再现这些人物的风采。”“南头古城是岭南文化瑰宝,为重现文物的风采,我们要为文物设计主题展厅,倡导文物保护感受时代变迁,珍惜美好生活。”……孩子们找到的问题还真不少。
“‘旧物再造计划’是希望通过文创作品,向更多游客展示古城店铺的魅力,吸引游客走进古城的巷子深处,发现这里的美好。我们走访发现,餐饮店可能需要一些含有食物特色的元素、宠物店则偏向更加萌宠可爱的要素……这些设计元素都会体现在我们的旧物再造设计中,同学们的创意可能会天马行空,但一定很有趣。”项目负责人、六(1)班刘许哲同学介绍,接下来,他和同学们将参访文创企业、访谈设计师、组织观摩学习等,还将回收店铺的废旧材料,通过编制、铁艺、木工、陶艺、3D打印等方式完成再创作,并推出海报扩大宣传增加影响力,充分挖掘出古城的魅力。
“邻里经常一起到多功能理发店聊天、聚会、写书法,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包罗万象、热闹非凡;热情健谈的华都叔叔,他的菜鸟驿站还是文具店,他喜爱小动物曾收养了一只流浪猫……这些视频完成拍摄后,我们将以二维码的方式推广、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古城,了解古城里的人和故事。”七(3)班马诗蕊、罗曼月、刘浩宇介绍,南头古城是很多来深筑梦者的第一站,承载着深圳的移民文化和城市记忆。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点亮古城小巷”项目,旨在了解古城的人口变化,从小巷的居住环境、居住群体、日常生活出发,以视频的方式讲述小巷里的鲜活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将完成一款桌游设计,‘织金广彩瓷’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展品都将成为我们的桌游里的设计元素,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桌游产品,以游戏的方式展示古城的历史,并将这款桌游介绍给更多游客。”五(1)班的刘诗雨、文小芸同学介绍,同学们在参观了古城内的“同源馆”后,领略了珠江口的传统海洋社会经济及其对外交流的历史文化风采,更对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浓厚兴趣。
而当被问及课堂学习与做PBL项目的关系时,虫影社团团长邓钰涵同学表示,“参加社团并不影响学习,相反,家人都很支持我,这种研究精神也带动了学习,因为,我想搞好虫影社团、搞好自然博物馆,只有把其他学科学得更好,才能更深入地做研究,这种感觉很棒!”
实现社区共建,家校社企通力搭建实践大课堂
2020年,南头城学校(原为南头城小学)启动博物馆课程《我的古城,我的家》,在“大美古城”1.0版本课程的基础上逐渐拓展,经过2021年的结构迭代,以及2022年的学科融合,目前,蝶变为第四版的“古城探秘”4.0版本。
南头城学校校长程磊介绍,基于学校地理位置和社区资源推出的“古城探秘”PBL项目式学习计划,不局限于博物馆资源的课程建设,更强调课程与学校周边大环境深度融合,该项目从历史与人文、经济与地理、文化与艺术、科技与创新、建筑与考古、活动与实践六大领域,以古城植物朋友、流浪猫安居窝、走进古城历史、古城人物传记、海上丝绸之路、旧物再造计划、点亮古城小巷、古城创新火花、科学养蚕、校园里的自然博物馆10个PBL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构建出了一组跨学科跨学段且覆盖面更广的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课程。
程磊表示,它的特色在于:第一,“古城探秘”更加强调“社区共建”,以整个南头城社区作为大课堂,聘请社区居民及志愿团队作为社区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二,基于学科的项目设计要求,使得项目与对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实现了更紧密的联结,从而推动学习实践与教学标准真正在“社区”这个真实的大课堂中实现了高度统一。例如,“自然博物馆”是自然与生态主题,融合了生物、地理、数学和美术学科;“点亮古城小巷”则融合了地理、信息技术、语文、英语学科;“古城植物朋友”汇聚了科学、美术、体育学科;“科学养蚕”融合了科学、美术、劳动学科……
培养未来人才,培养兴趣能力打造终身学习者
“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种下一颗种子萌发一片森林,社区建设正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共建共治的格局,这是古城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了解到学生们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后,南头城社区党委书记蔡叶文欣喜地发出邀请:“孩子们的很多想法和建议都非常具有创意,特别是‘居民运力’等问题的提出,给社区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非常欢迎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在社会化的实践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非常欢迎孩子们出任‘书记小助手’,从古城整体治理的视角,为古城建设出谋划策,说不定又能开启另外一扇大门。”
“以一座古城撬动一场深度课程改革,孩子们在以创新点亮古城的同时,更在通过课程、实践、创新点亮自己、点亮学校、点亮未来。”在与学生深入交流后,南科大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为孩子们点赞,他表示,PBL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更激励学生去组织、去管理、去布置,在团队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能在提升服务意识、动手能力的同时获得极大锻炼,且他们所完成的任务、所收获的成果可以应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不断增强自信,让学生们拥有参与未来世界竞争的能力。
“孩子们作为发布人自主阐述PBL项目让人眼前一亮。”深圳市教科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闻佳鑫博士由衷地表示,PBL项目式学习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宜在全市全面铺开,也让更多孩子走进历史、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他希望学生进行更加深入、主题更广泛的探索,在实用性发明专利、文学创作等领域诞生更多成果,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社区与学校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健康快乐、深度学习实践的空间。
程磊认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际应用、培养综合素养的教学改革,而PBL项目式学习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真实生活中找到位置、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原标题《“古城探秘”!南头城学校师生以PBL项目式课程建设投身南头古城社区建设》)
见习编辑 孔盼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王越胜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铲屎官们,#携宠出行好物分享#开麦啦! 高铁能携宠,景区也友好,但各位铲屎官的出行装备跟上了吗?快来鹏友圈晒出你的携宠出行好物,无论是塞兜里的免洗脚垫、秒变豪宅的折叠箱,还是防社死的除臭喷雾,安利/避雷统统欢迎!带话题发布动态,一起解锁带毛孩看世界的快乐!晒好物+心得,优质安利直接上榜!
00:05
《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发布,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00:14
#读特小记者# 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外,竟然有一架直升机嘟嘟嘟嘟地降落🛬到地面。🚁 直升机周围有绿化和灌木。 要知道,直升机通常用于运输、救援、观光等多种用途。 莫非这是用于观光的?真新奇!#读特小记者#
00:35
脱了制服,藏装一样可以驾驭👍💐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