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译者说|德里克·沃尔科特:写戏比写诗更让人激动
刘志刚
2023-10-08 08:05

“对我来说,写戏比写诗更让人激动,因为它是一种集体的努力,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发现。”这是1986年德里克·沃尔科特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吐露的一句肺腑之言。的确,沃尔科特毕生都在诗歌和戏剧两块田地里耕耘,孜孜矻矻,从筚路蓝缕的草创初期,一直到登顶文坛的荣耀时刻——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除了“极具启发性的”诗歌作品,沃尔科特还写剧本、写剧评、办剧团、率团巡演,致力于培养西印度群岛的戏剧人才,推动本土戏剧事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他在戏剧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并不亚于诗歌,尽管这一点较少为外界所知。

《猴山上的梦:沃尔科特戏剧集》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著 刘志刚 译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4月版

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1930年的加勒比海岛国圣卢西亚,他从小就在诗歌、绘画和戏剧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说到他的戏剧才能,无疑和家庭与学校环境的耳濡目染有关。母亲艾莉克丝是一名小学校长,业余酷爱戏剧,常在家中朗诵莎剧的经典台词。而爱尔兰籍的中学老师哈罗德·西蒙斯则把叶芝、辛格、艾比剧院介绍给他,让他很早就接触到欧美的戏剧经典。在师长的启迪下,沃尔科特16岁就开始创作诗剧,尤其《亨利·克里斯托夫》关注黑奴通过反抗获得解放之后的生存困境,眼光颇为独到,而这也是他一生念兹在兹的问题。除了创作剧本,沃尔科特还积极投身于戏剧实践。

1958年9月,为早日实现自己的剧团梦,沃尔科特只身赴美深造。他在纽约系统学习了导演、表演和舞台设计。9个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特立尼达,在小加勒比剧团内办起戏剧工坊,招收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工坊每周五下午集训一次,沃尔科特负责讲授理论,并帮助学员磨练演技。此后,这个“地下剧场”日益壮大。1967年8月,经过3个月的排练,沃尔科特率团赴多伦多参加艺术节,举行《猴山上的梦》的全球公演。实际上,早在牙买加求学期间他就有了创作该剧的念头。此后在戏剧工坊,他又利用排练时间和演员打磨多年,才终于缔造出这部商业上最成功、艺术成就也最高的巨作。

说回这本《猴山上的梦:沃尔科特戏剧集》,书中收录的4个剧本都堪称沃尔科特的代表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剧目的构思、写作、公演和出版日期往往并不一致,有的甚至相隔多年,且前后有较大改动。一般认为,沃尔科特的戏剧创作继承了大小两个传统:一方面,它深受莎士比亚以降西方戏剧的影响,并努力寻求其肯定;另一方面,它广泛吸收本土戏剧艺术(如狂欢节歌舞)的养分。贯穿沃尔科特戏剧的主题,大多与后殖民地时期加勒比地区黑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有关,包括民族独立、个人自由、身份认同、文化重建等重要问题。而就舞台风格来说,沃尔科特的戏剧明显受到布莱希特和日本能剧的影响。他的作品较少走摹仿现实的路子,较少诉诸于观众的同情,故事较少呈线性发展,舞台较少繁复的设置。如上所述,在其剧作当中,沃尔科特的思考更多集中于黑人与黑白混血儿的潜意识状态,尤其是长期殖民统治在人心理上遗留的伤痕和阴影。

以《猴山上的梦》为例,主人公马卡克原本只是个住在深山里的烧炭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几乎忘了自己的姓名,而人们也径以轻蔑的绰号“猴子”称呼他。猴子,低等的模仿者,未开化的亚人类,在白人殖民者看来,这差不多就是黑人被征服以前的状态。然而,在同伴穆斯蒂克的蛊惑与吹捧之下,马卡克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发现自己的唇舌竟能煽动人心,自己的魅力竟能一呼百应,自己的法术竟能让人起死回生。于是,他开始为自己和信众编织一个梦:他是流落在加勒比海的非洲皇族,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液,他要重返遥远的大陆,去那里称王称霸……

(原标题《德里克·沃尔科特:写戏比写诗更让人激动》)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詹婉容

(作者:刘志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