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声音:建设开放包容理性创新的“深圳学派”

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韦菲菲 文/图
2017-10-20 11:25
摘要

深圳学派以基础创新、原始创新为精神内核,不断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及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倡导三方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与产学研联合的闭环机制。

站在中国与世界连接点上的深圳,经过三十多年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在社会风貌与城市文化上逐渐孕育出独特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沉淀下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现实导向”的理性+“问题导向”的务实。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新模式、新常态,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文化凝练的需求,应探讨构筑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深圳学派”。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院长张林表示,开放、包容、理性、创新是深圳的特色。未来的“深圳学派”应该比肩“京派”和“海派”,成为独具地方色彩的思想凝结核,为未来的发展指点方向,为精神的传承点亮明灯。“深派”的底色是什么?其精神内核应该从什么地方去寻找?纵观世界,硅谷湾区和深圳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非常相似,而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所开创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流派,值得为我们所借鉴。

在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过去三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倡导“深圳学派”的精神,探索其核心要素。


 专家陈述观点 

昌盛的“深圳学派”,是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真正的内生活力

张林认为,区域经济体的活力来源于人才聚集。一个昌盛的“深圳学派”,可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等组织,营造高水平人才汇聚的平台,满足人才对于思想共鸣、职业素养提升等层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中立性的学派可以培育和强化高层次人才对于专业共同体(Professional Society)的忠诚,这有利于同行业企业间的良性人才流动与竞争,保持区域产业的弹性和活力。

深圳被公认为“中国硅谷”,其发展模型与美国旧金山湾区高度相似。短短几十年,从高科技工业园雏形到硅谷的崛起,“硅谷崛起”的本质是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两所高校人才聚集、知识转移、资本汇聚、技术转化不断正反馈和强化的过程,它引发网络、半导体、互联网、AI等领域一轮又一轮新兴产业浪潮。

张林提出,硅谷孕育了思科、惠普、苹果、谷歌、Facebook等世界级企业,然而硅谷的真正成功并不是这些少数企业的垄断,而是由一大批忠于行业发展的精英在助推和引导。一大批专业人才,汇聚在硅谷两所高校周围,不断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着对专业的敬畏。高水平人才在许多大公司之间的良性流动,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并促进企业之间对高水平人才和新兴市场的良性竞争。可以说,高校才是硅谷的“心脏”,通过不停地给硅谷各产业领域培育和输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营造以创新活力为精神内核的生态系统。

“目前,畅行在发展高速路的深圳湾和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营造这样的生态系统以营造高水平人才聚拢的环境?” 张林表示,深圳高校的历史使命,是通过高水平教育项目延揽人才并给予知识加持、聚拢,达到人才的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以期待聚变反应的发生,营造 “深圳学派”,带动人类新硅谷的创生。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TBSI一直在不断努力。今年9月,TBSI开启了“全球技术创新双硕士学位”的新在职硕士项目,这一项目由清华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共同设计,将于2018年启动,面向全球招生,对象锁定为创业企业家、高级技术人员及高技术投资人,学制为两年,在伯克利和深圳共同完成。旨在营造打通深圳和旧金山两个湾区的企业领军人才流动互通的生态系统,创造出新一代高水平教育项目,搭建先进技术与资本对接的平台,为深圳湾和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创新人才的活力,使其成为区域创新驱动的引擎。

 专家陈述观点

“深圳学派”应开创湾区经济驱动的小闭环模型,推动基础性科学研究

张林表示,高校是国家和社会原始创新力的来源。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方面,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圳学派以基础创新、原始创新为精神内核,不断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及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倡导三方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与产学研联合的闭环机制。

在产业驱动的前提下,高校如何能始终坚持目光长远的学术追求和原始创新是“深圳学派”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张林介绍,以斯坦福大学为例,1951年,时任工程学院院长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在校园创办“斯坦福科技工业园区”,邀请高科技企业入园创业,同时革新了教育理念,以授予终生职位(Tenure Track)的聘雇制度等措施激励工业界顶尖校友回校任教。在园区创办后,一拨又一拨的师生,带着技术和研究成果走出校园创业。创业成功的师生又向斯坦福大学提供捐赠和资助。通过企业回馈基础研究而形成了“湾区小闭环”的学术生态,大大支持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一依靠市场资源配置的财政模型,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与技术的良性循环,并催生了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张林认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需要稳健的经费模型来支持。在深圳因地制宜地创立高校发展新模式,需要借鉴硅谷湾区的经验,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深圳在过去30多年依靠市场资源配置获得了发展动能,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和动能,为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科研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历史使命的当下,在深高校应通过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清晰而稳健的经济闭环模型,鼓励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以带动地方产业升级,主动参与到区域科技创新的行动中。高校也应通过不同渠道与政府、企业等创新主体对接,促进资源重组和人才互补,实现教学科研、转化生产的整体发展。

张林表示,“深圳学派”的创生,任重道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深圳学派”的兴起,必将有高水平人才聚集和创新思想的风云际会,这必将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 陈冬云

监审 吴剑林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韦菲菲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