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外流失文物,深圳中学生姜炳臣画展《游子》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2023-09-24 14:27

9月23日,深圳13岁中学生姜炳臣个人画展《游子》在深圳巢美术馆开幕,对《九龙图》《五马图》、十二兽首、双耳瓶等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进行二次创作,表达期盼“游子”归家的情怀。该展览由小燕画院、巢美术馆主办,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协办,段静怡、黄旻联合策展,将持续至9月29日结束。

“三进门”展厅寓意“游子归家”

“这是一场以展示漂泊在海外的艺术瑰宝为动机的展览,这不仅是文物流失异乡,还是华夏大地被侵略、被迫害的故事。这一切曾经都是我们的文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唤起大家对文物流失之痛的共鸣。”策展人段静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国、200多家博物馆里,存放的中国文物至少有164万件。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多年前,段静怡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时,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还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切割,一条条裂缝让人看了心疼。“我开始真正思考,我们曾经真正拥有过世界范围内自信的文化,却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国人看到。”段静怡说。

因此,他和另一位策展人黄旻、学生姜炳臣共同策划了以“游子”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希望以今天的视角、技术、方法、观念去碰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以漂泊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为主题,二次创作并形成展览,探索它们真正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引发什么样的思考。

为了突出“游子归家”之意,整个展厅设置为“三进门”格局。黄旻解释说,三进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是古时四合院的建法,一进大门,二进院门,三进宅门,此次画展的展厅设计特别提取了这一元素,寓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呼唤。

七大系列反思中国文物流失

姜炳臣2010年出生于深圳,从小受到父亲和母亲的艺术熏陶,游历了世界多个博物馆,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和高科技时代的少年,他关注的领域总与历史、文明、哲学等宏大命题有关,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此次展览包括《九龙美式》《氧化十二兽首》《舍身饲虎》《世界剧场》《印刷文物》《群像》《融合》七大系列、共47件艺术作品,是姜炳臣花费2年时间创作的成果。

其中,《九龙美式》的原型是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九龙图》,是南宋文人画家陈容创的代表作,10米长卷描绘了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姜炳臣对《九龙图》进行了二次创作,他用咖啡渣替代传统的水墨颜料,创造出以假乱真的水墨画风,以此来寓意“穿越在西方物质文明里的九龙”,对《九龙图》的流失进行反思。

《氧化十二兽首》是一组更具标志性的作品。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自此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姜炳臣用油画、丙烯的艺术手法,结合特殊的艺术仿锈漆,重新创作了他心目中的十二兽首。尤其是艺术仿锈漆的使用,以独一无二的氧化效果,将十二兽首的青铜质感、材料背后厚重的时间感瞬间展现出来。

由18件作品组成的《印刷文物》,其原型大部分是流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姜炳臣采用波普艺术的创作手法,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将这些文物重新处理,“这些文物代表我们的美学基因,我希望它们能流行化。”姜炳臣说。

《共融》是姜炳臣的又一件实验之作,他从流失海外的3件国宝级国画中分别提取关键符号,合并在一个场景里,以此来强调不同时空下的人文价值背景。其中,元代画家曹知白的《疏松幽岫亭》 现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南宋画家江参的《日暮归渔图》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展厅中最吸睛的作品《群像》,则用一群兽首人身的文明动物,传达了姜炳臣举办此次画展的个人立场:文明的代表是否只是外表?穿着得体的暴力,是否就是正义?姜炳臣表示,希望能通过这一展览,让国人更多了解这段历史,更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