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溶栓地图“复制”到全国!患者可最快得到规范救治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帅菲斐
2017-10-19 09:19
摘要

6月24日,任力杰再次来到“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专题会议上,介绍了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深圳溶栓地图建设。

一名55岁的患者突发急性脑卒中,紧急送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启动一站式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完成颅脑CT检查,排除溶栓治疗禁忌症,入院后1小时内开始溶栓。还在急诊科,患者原来瘫痪的右侧肢体肌力就有了明显恢复。次日清晨,患者已能下地活动,谈笑自如,除了右手仍然有些笨拙无力、吐词略微不清外基本与常人无异。患者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左边脑袋睡了一觉,现在它们醒过来了,啥事没有!”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位患者能够救回一命,得益于深圳“溶栓地图”,得益于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

全国首张溶栓地图“出炉”

“溶栓地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深圳十大杰出青年”任力杰医生。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中国人死亡率第一和致残率第一的疾病,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41%。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和心梗患者逾250万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41%。

而与此同时,心脑血管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众卒中救治意识不足,不清楚能够溶栓的医院。另一方面,能够溶栓的医院少,急救中心不清楚能够溶栓的医院,没有采取就近送诊,与溶栓医院缺乏有效衔接等,造成二次转院,也造成了救治时间的延迟。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医学界不断完善和推进脑卒中防治体系的建设,深圳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脑卒中的救治工作。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1年9月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2012年承担了财政部、卫生部重大医改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在深圳推行“广覆盖、高效率”系统的医院门诊、病房和社区慢病筛查防控模式。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任力杰同时兼任医院脑防办常务副主任,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下门诊,进社区,走访基层,短短三年的时间,在深圳市筛查了近4万人群,获得深圳市脑卒中高危人群第一手数据:深圳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比例竟达到了触目惊心的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为此,任力杰主任不断开展科普讲座,进行了上百次的宣传,但收效甚微,深圳市的脑卒中发病率仍然以10%左右的速度上升。

如何降低卒中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如何将患者送到最近的溶栓救治医院?“如果深圳能有一张溶栓地图,可以告诉公众一旦发生脑卒中,如何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可以开展溶栓治疗的医院,那么患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规范的治疗,从而避免发生瘫痪。”一个创新的构想在任力杰的脑海形成。

任力杰的创新型构想很快获得院领导、市卫计委和市医管中心的大力支持。

2016年11月12日,在深圳市第三届脑血管病国际高峰论坛上,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牵头,深圳卫生系统在全国率先推出第一张“溶栓地图”。

这是一张能治病救人的地图,由深圳20家脑卒中定点救治医院 + 1个质控中心 + 120急救网络串联组成深圳市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网,让中风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专业的120急救人员精确识别,并快速送到有溶栓能力的医院进行规范救治。

这是一张高效智能的地图,可以通过无线的信息化系统即时传输,患者还在救护车上,病情信息已经到达救治医院的卒中中心,让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

救命地图提升抢救效率

深圳溶栓地图在全国首发后引起了极大轰动。

这是一种创新的医疗模式,在国内首创由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医院提供技术支持的心脑联合的救治网络。

这是一种跨专业、跨区域的医联体的创新探索,心脑联合,多部门、多单位共同协作,急救中心、市区医院、社康中心联合作战,实现广覆盖。深圳溶栓地图是由深圳20家脑卒中定点救治医院 + 1个质控中心 + 120急救网络串联组成,覆盖了整个深圳达2000万人口的区域性卒中救治网。溶栓地图以时间管理为核心,加强急救120的串联功能。让中风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专业的120急救人员精确识别,并快速送到有溶栓能力的医院进行规范救治;以绩效考核为关键,跟踪案例,量化数据,分析讨论,出台监督机制,以切实推进溶栓地图落地后的有效实施。

这是一种高效智能的抢救模式。建立了时空定位的信息化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患者未到,信息先到。通过无线的信息化系统即时传输,患者还在救护车上,病情信息已经到达救治医院的卒中中心,让医护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并可以开展远程溶栓;以深圳市脑血管病质控中心为依托,开展精细化管理。

有了这个地图,大大缩短发病到救治的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提升了救治质量,减少死亡残疾,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及节约救治成本。

这是一组数字,很能说明地图的“威力”:

溶栓地图推出前,2016年深圳全年溶栓例数568例,推出后2017年第一季度溶栓例数213例,预计全年达到900例,较2016年全年增幅58%;2016年深圳全年动脉取栓例数60例,2017年第一季度动脉取栓例数35例,预计全年达到140例,较2016年全年增幅130%。

新增多家能开展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医院。其中能够开展静脉溶栓医院从14家增加到23家,血管内治疗医院从7家增加到11家。

救治时间缩短,提升效率:院前系统从呼救到到达现场时间从15分58秒缩短到10分33秒。其中呼救至派遣时间从2.5分钟缩短到1.9分钟;呼救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从17.1分钟缩短到9.75分钟。

深圳溶栓地图“复制”到全国

深圳溶栓地图的创新型建设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区域性救治网开始向全国范围普及。从2017年3月至9月,全国已有14个省市发布了卒中急救溶栓地图,促进了溶栓例数及溶栓率的大幅提升。

2017年5月6日,由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与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召开了深圳溶栓地图的全国研讨会,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深圳溶栓地图展开研讨。今年9月24日,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检验科、质控科、护理部等多个学科组织的脑卒中一体化溶栓模式“急速圈”在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卒中一站式溶栓绿色通道及溶栓地图的推广,带动了整个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水平的快速提升,也使深圳市成为国家卒中救治示范城市。

今年5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脑血管领域顶级盛会——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任力杰专题报告了“创新模式——深圳溶栓地图建设”,特别阐明如何以信息化促进卒中急救地图建设。会上,国家脑防委也表示,正在大力推进脑卒中区域防治网络体系,建立全国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

6月24日,任力杰再次来到“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专题会议上,介绍了区域性卒中救治网络——深圳溶栓地图建设。为加快推进全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会上经与会专家讨论决定成立“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工作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区域性卒中急救地图的准入、培训、评估和信息化建设。经推选,任力杰教授担任副秘书长职务。

9月30日,中国国家卒中急救地图发布,这将极大促进中国卒中事业的发展。

地图还将继续优化发展

对于未来“地图”的继续优化发展,任力杰心中已有想法。

在医疗这块,一是通过组建院内成熟的卒中溶栓团队,提升医院卒中急救的效率、水准,加强交叉学科(如影像科与神经科、康复科与神经科)的建设。二是建立卒中溶栓地图数据库,提高医护人员的科研意识、思维。通过对数据的优化分析,产生临床科研成果。通过实际数据指导进一步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在卒中后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抉择上。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卒中地图,以城市为单位向其周边放射,扩大卒中地图覆盖面。四是完善“脑卒中溶栓地图会”各项准入、考核等标准,整理并出版卒中溶栓的规范化基本流程、卒中地图以及卒中急性溶栓的指南稿,并着力推广。五是推广工作至社区服务,细化患者的长期随访内容。六是在国际上分享“卒中地图”筹办、运行经验,提高“中国卒中地图”国际影响力。

对于病患来说,通过“卒中地图”科普知识,提升老年患者(尤其高危人群)对“卒中”及其危害的认识以及警惕;对既往已有卒中患者,规律随访、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完善数据库观察性研究的随访资料。

“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与流程不断改进和梳理,通过信息化媒体的进一步建设,通过对病患持续的健康宣教,使溶栓地图真正落实到每个老百姓的心里。”任力杰说。

见习编辑 赵偲容

监审 韩绍俊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帅菲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