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为何引发全网共鸣?“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
读特融媒体实验室
2023-09-06 19:00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吾辈当自强,振兴我华夏。”8月29日,深圳出品的创意短片《敦煌遗书》正式上线,短片以流失在英国国家博物馆的敦煌文物为背景,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文物跨越万里回到敦煌的故事。短片一出,立即引发全网共鸣,浏览量超3亿次,相关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片尾的这段话更是喊出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声。

“这次作品之所以能够出圈,或许是因为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短片创作者、国风极限影像创意导演郭吉勇表示,短片的火爆超出他的预期,“‘文物归国’是大家共同的期望,短片唤醒了大家内心的力量。”

3秒镜头耗时1个月

把文物“带回家”有多难?

影片开头,女主角妞妞妞作为游客走进大英博物馆,她站在一尊中国木雕佛像的展示柜前久久凝视,突然间场景变换,玻璃柜灰飞烟灭,莫高窟拔地而起,女主角化身“飞天”……

这一幕是故事的起源,也是全片技术难度最高的地方,短短3秒钟的镜头,花费了郭吉勇团队1个月的时间。为了更加动态地展现场景变换,突出女主角和文物的精神连接,团队采用了纯建模的形式来呈现这一幕。

“我们为木雕佛像拍摄了上百张照片,每一个角度、细节,甚至材质都力求一比一还原。”郭吉勇告诉记者,由于时差的原因,团队白天在英国一遍遍拍摄画面,晚上和国内特效团队核对素材,“连轴转”是常态。

英国的拍摄结束后,团队又一次次飞往敦煌勘景拍摄。影片其中一幕,是回归故里的“飞天”漫步在大漠黄沙上。为了追求干净的画面和唯美的天光,团队往往会选在万里无云的晴天拍摄,顶着40度的高温,踩在滚烫的沙子上。

在沙漠中顶着烈日拍摄。

“有一幕以日落为背景,但日落只有5分钟时间,我们的演员和摄像师就每天爬到沙漠的山脊线上,往返两个多小时,只为了完成这5分钟的拍摄。”郭吉勇告诉记者,为了避开现代痕迹,还原一个最纯粹的敦煌,团队往往要攀爬到沙漠深处。

16个人,6个月,跨越8800公里,最终完成了这场2分20秒的“文物回归梦”。

“大神”加持

传承与弘扬敦煌文化

短片起名《敦煌遗书》,意为敦煌遗失的经书和画卷,也意为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留下的一封“家书”。除了郭吉勇的团队外,共同写就这封“家书”的还有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编舞老师苏瑞璇和她的7位学生,以及神魔佛仿妆“大神”妞妞妞。

身为“95后”的苏瑞璇,也是敦煌市最年轻的敦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了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是敦煌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百年的挖掘、整理与嬗变,敦煌舞蹈的生成机制、风格语言、美学特征、艺术价值、保护传承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苏瑞璇和她的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弘扬着敦煌艺术文化。

团队排练敦煌舞蹈。

“有人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当我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我们视若珍宝的文物,拥挤地陈列在柜子里,只有一个编号时。我忍不住哭了……”女主演妞妞妞在创作分享中动情地说道。为了更高程度还原和呈现敦煌舞蹈艺术,妞妞妞向苏瑞璇悉心学习敦煌舞蹈的舞步和动作,并用自己擅长的仿妆技术逼真地还原了“飞天”的形象。

据悉,大英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藏有中国文物23000件,其中,敦煌壁画、《女史箴图》、中国陶瓷器被列入十大镇馆之宝。“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这句话也成了《敦煌遗书》拍摄团队每一个人的切身体会。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也许我们做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举动,能做的只有用心拍作品,让更多国人了解这段历史,记住大英博物馆的很多文物是属于中国的”,郭吉勇说道,“也希望通过短片提醒大家,吾辈当自强,终有一日,会迎接我们的文物回家。”


采写 严偲偲
拍摄 孙钰胜
剪辑 李旻桦(见习)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田语壮

(作者:读特融媒体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