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城市发展的基石——写在深圳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40周年到来之际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2023-08-24 17:00

1983年9月15日,两万基建工程兵实现了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四十年前基建工程兵移山填海、拓荒造城,“深圳速度”离不开他们的辛苦付出,为深圳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由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深圳指挥所承建的深圳电子大厦主体工程,含地下室共20层高,总建筑面积15300多平方米,曾为当时深圳标志性建筑。

从零开始,修深南大道,干基础建设

1979至1983年之间,两万基建工程兵陆续来到深圳建设特区。当时的深圳就是一个小渔村,周边也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深圳以前不是平地,都是丘陵和烂泥塘。我们挖了山、平了地,一点一点修公路,才能有大规模建设的条件。”原基建工程兵吴先生回忆到。在前期建设中,基建工程兵从无到有,建设了深南大道、第一栋高层建筑电子大厦、深圳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友谊商店、电子大厦、文锦渡口岸停车场等多个重要工程项目,同时将基础生活设施修建齐全,为后来全国人才来深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基建工程兵,干的就是基础建设。只要基础打好了,才能实现‘深圳速度’。”基建工程兵杨树林说。就是在完成了道路、供水、地基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基建工程兵完成了当时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也在全国第一次展现“深圳速度”。

“华强北的石头地基是我挖的”“八卦岭工业园的建筑是我封顶的”“莲花山周围的烂泥塘是我们填平的”接受采访的基建工程兵纷纷回忆道。采访中,基建工程兵群体认为自己在1979至1983年间最大的贡献就是作为“先行者”为后来人打下的“宝贵”基础,用“拓荒牛精神”激励后来人不断向前。

原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深圳指挥所承建的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楼,建筑面积8539平方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优质、高速、低成本地顺利完工。

用“深圳速度”助力特区腾飞

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除组成以建设集团为代表的10个建设公司和一个医院之外,还有8000多名干部、职工被充实到了各行各业,其中有一百多人后来担任了市、区党政机关负责人,成为特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改革先锋。转业后,各建筑公司继续发挥军人本色,出色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像信息枢纽大厦、鲁班大厦、商报大厦,华强北立交、洪湖立交、滨海大道,市民中心、图书馆、音乐馆,机场、火车站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有基建工程兵的身影。

在八十年代中,园林、市政、建设中心,领头人都是转业基建工程兵。1980年成立的房地产管理局,除了一人是地方干部,其余均是基建工程兵转业人员。此外,基建工程兵还有1000多人转入公安战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深圳市的公安交警基建工程兵的转业人员占了三分之二。

基建工程兵融入深圳后,参与了深圳在经济建设中的各项改革,推动了深圳建设中的一系列改革,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深圳原基建工程兵中也不乏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像梁光伟、汪家玉、魏兴斌、沈远彪等基建工程兵中走出去的企业家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一路披荆斩棘,不断攀枝折桂,屡摘桂冠。

以红星之名服务鹏城群众

如今,40年过去,基建工程兵们换了一个新身份——退役军人红星志愿者,小到社区调解、理发、缝补,大到修建凉棚、粉刷墙壁。只要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他们都会无私的付出。

“这是我们基建工程兵的手艺,看家本领不能丢。”原基建工程兵方先生说道。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如今深圳形成了良好的拥军氛围,原基建工程兵的事迹也被更多人知道、传播。

(图片由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提供)

(原标题《奠定城市发展的基石  ——写在深圳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40周年到来之际》)

见习编辑 崔冰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田语壮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