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粤公平)上线一周年”新闻通气会在广州举行,通报粤公平上线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介绍粤公平赋能行业智慧监管方面最新成效。据悉,广东以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高效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为目标,将公共资源交易管办分离体制改革与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化转型。
记者在会上获悉,一年来,广东全省累计交易金额1.9万亿元,粤公平日均访问量由上线初期4万次上升至29万次,累计入驻市场主体5.8万家,办理移动数字证书1.3万份,办理电子保函19万单,替代现金投标保证金超560亿元,广东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共有专家3.6万人,提供专家抽取服务2.6万次。
广东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在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能力,持续提升利企便民的平台服务。如,依托粤商通持续优化移动数字证书服务和电子保函应用,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在支持广州、深圳参加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全国跨区域兼容互认试点的同时,不断拓展全省移动数字证书互认应用场景,实现单个证书费用从600元降低到200元,省外企业办理时长从5天降低到10分钟,省内企业实现即办即用。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魏文涛重点介绍粤公平近期新上线的交易风险防控预警、粤公平码监管应用、交易电子档案查询、评标专家考核评价和继续教育等功能。魏文涛指出,粤公平风险防控预警功能通过对交易数据进行充分的集成、整理、挖掘,根据关键信息雷同、中标率畸高畸低、中标价畸低、投标报价浮动异常、招标非正常延期、评标时长畸短等关键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信息化手段智能挖掘交易过程中潜在的围串标异常风险,对疑似陪标专业户、关联投标、抱团投标等高风险迹象进行自动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粤公平不断丰富粤公平码应用场景,为监管部门对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提供便利,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粤政易扫粤公平码,便可查看项目基本情况、进展情况、关联主体、预警信息、风险报告等全要素数据。粤公平还上线电子档案查询服务,为行政监督、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查询、调阅交易电子档案提供便利,助力监管部门提高处理投诉、查办案件的效率。
针对一些评标专家不按时参加评标、故意拖延评标时间、敷衍塞责随意评标、在合法的评标劳务费之外额外索取报酬、不公正不专业导致部分项目中标结果不符合实际需求或者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上线专家考核评价、继续教育功能,由平台运行服务机构记录专家履职负面行为,在日常考评中予以扣分,并由广东省政数事务中心组织开展专家继续教育、线上考试,以提高专家评标质量。专家考评结果不合格的,要再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评标抽取资格,连续两个年度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取消评标专家资格,移除出库,并不再受理其入库申请,以确保评标专家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勤勉地履行专家职责。
魏文涛表示,在粤公平探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领域智慧监管试点工作,可以进一步丰富平台监管手段,提升行业监管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下一步,将持续优化风险防控模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投标文件进行比对分析,锁定标书雷同、投标报价呈规律性差异等围串标的高风险线索,赋能行业监管。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还将开展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促进各地加强平台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建设,并会同省有关部门修订《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将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医疗器械采购、疫苗采购等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推动各地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监管部门等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会上,记者还了解到,广东一些地市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如,珠海通过深化大数据应用,构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信息化预警指数(PRAI)体系,开发建设“数预警”平台,挖掘交易过程潜在风险与问题,实现模型与应用双向循环的良性反馈,有效赋能行业智慧监管。佛山制定《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管理办法》,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梳理构建交易主体全生命周期预警指标,推动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全过程在线监管。
中山探索建立远程异地评标协作机制,形成“签订一份共建协议”,做好“制度、技术、组织演练”三大筹备保障,遵循“场地调度、专家抽取、音视频会商、评标系统、平台服务、属地监管、评审报酬、资料归档”八统一的“1+3+8”工作方法,打破本地评标专家“小圈子”,减少专家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肇庆依托粤公平实现交易过程全公开,打造“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全程留痕”的电子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档案归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解决以往纸质档案归集零乱、缺失、易损等问题。
(原标题《让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进行!“粤公平”上线一周年最新进展》)
编辑 王子烨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刘一平